作者imagewind (秋水连天)
看板Buddhism
标题[转录] 佛教因果论的中国化(5)
时间Mon Aug 28 21:59:34 2006
六、见於笔记、小说之中国化佛教因果论
在传统笔记、小说故事情节里所表现的「速报」或「现报」观念,可以说是俯拾即是
。最有名的应该是明代文人冯梦龙与凌蒙初(1580??1644)所编写的「三言二拍」里的
故事。[48] 不过明代以前,宋官方曾蒐集历来志怪小说、异闻、故事,编成《太平广记
五百卷》,以达博采群言,不遗众善,而「启迪聪明,鉴照金古」之目的,其中不乏因果
报应故事。此外,南宋学者洪迈(1123?1202)也以个人之力蒐集异闻故事,撰成《夷坚
志》一书,所录因果报应故事亦多。这些故事集,与「三言二拍」一样,都是为劝惩教化
而作。[49] 它们所反映的社会道德观,仍与现代初期甚至今日民间社会的社会道德观,
相差不远,都是强调因果报应之现验与上天之施报,都是慧远一支中国化佛教因果观流传
的明证。
《太平广记》收录前朝笔记小说故事不下数千则,分成九十类。其中「报应类」虽多
录信奉释氏而诵经获善报之故事,但亦含与诵经无关,却因害人受报之故事。譬如〈崔尉
子〉一篇,说唐天宝中清河人崔某,与其妻王氏由荥阳(在今河南省)赴吉州(在今江西
省)大和县尉任所,适吉州舟人孙某正空舟等待返乡,因要价甚廉,崔与其妻遂搭其舟赴
任。孙某窥知崔夫妇囊橐多金,於途中将他推落水中溺死,又以刃逼纳其妻。王氏时正怀
孕,不得已留居江夏(今湖北武昌)。其後王氏生子,抚养成人,并教以文字,孙某爱之
,亦养为己子。後二十年,孙某因崔氏之财而致富,而养子亦年至弱冠,学艺已成,遂送
他入京应举。不料途经荥阳郊外迷路,为一火前引至崔母之家寄宿。崔家人见此少年不仅
貌似崔某,且言语行步,亦无少异,遂告崔母接见。崔母见之,发声恸哭,并告以其子因
赴官而消息遂绝之事,嘱咐少年试毕之後再来。少年应举不捷,又归崔家留居数日。临别
时,崔母赠送赀粮与其子衣衫一件予少年留念。少年返家,并不为父母言其事,然一日忽
着崔母所赠衣衫,下有火烧孔,其母因烧孔而知为其所制之衣。因惊问来处,少年乃述老
母赠衣本末。王氏遂将受害故事告其子,其子闻言恸哭,谒府申冤,府尹执孙某推问,查
其罪行属实,遂将其正法。故事之叙述者,藉王氏之口,以「神理昭然」来形容真象之浮
现,实为天意,而报应之不爽,不容置疑。[50]
又如〈陈义郎〉一故事,内容与〈崔尉子〉颇为类似。[51] 故事主角唐人陈义郎之
父陈彝爽与周茂方为洛阳同邑人,同於三乡习业,并为兄弟交。而陈应举擢第,归娶郭氏
为妻,周则不幸落榜。陈於天宝中授蓬州(在今四川省)仪陇令,与郭氏赴任,并坚请茂
方同行。郭氏织衣一件,送其姑留念,误为刀伤指,血沾衣上,无法洗去,姑媳同哭。彝
爽等赴任途中,茂方突生异志,命仆夫等先行,而於山路陡峭之处,以金鎚击碎彝爽之头
额,并将其推入山崖浚流之中,谎称彝爽因马惊堕入山崖而死。[52] 遂与仆夫、郭氏等
置酒吊丧,商议仍由他冒名赴任,日後再为彝爽发丧。後茂方顺利到任为官,数年後并秩
满陞官,以陈义郎为子。如此匆匆十七年,陈义郎已十九岁,衔命入京应举,路经三乡,
有卖饭老媪留食再三,以义郎酷似其子而取郭氏所留血污衣衫赠之。後义郎下第归家,郭
氏忽见血迹衣衫,惊问其故,义郎遂述其始末,而郭氏亦告知老媪为其祖母,茂方为杀父
仇人,前以力弱子幼,虽欲报仇,恐谋有不臧,殃及义郎,隐忍不发。义郎遂密砺霜刃,
候茂方安寝之时而断其喉,并执其首谒官请罪。官府义之,赦其罪,义郎即奉母归三乡寻
祖母。郭氏与其姑相见,取血衫验之,欷歔对泣,後养姑三年而终。故事之叙述者,以血
衣入义郎之手为「天意」欲其子报仇。而义郎手刃杀父仇人,亦为顺应天意,故罪不及於
身,点明受害者之子,复仇有理,而恶人受现报,亦理所当然。
又有〈羊道生〉一篇,说梁朝羊道生为邵陵王中兵参军,乞假访其兄溠州刺史海珍。
临别,海珍於路旁设宴送之。道生见一人被缚於路旁之树,近视之,乃故旧部曲。其人见
道生,对其哀泣求救,谓其兄欲杀之。道生问何罪,答曰失意叛逃,道生便说,此最可忿
,遂以佩刀割其眼睛吞之,并嘱其兄将其人斩之,无视於部曲呼天大哭。不久,道生觉眼
睛噎在喉内不下,索酒数杯饮之,仍不能下,转觉胀塞,遂不成咽而别,数日之内死於路
上。叙事者於故事结尾说:「当时莫不以为有天道焉!」指出天道好还,人人皆知,杀人
为恶速招恶报,合情合理。
《夷坚志》中有关现报之故事也不少,如〈蒋员外〉一则,说明州(在今浙江)定海
人蒋员外,轻财重义,闻不肖子侄变卖田产,必随其价买之。待其无以自给,又举田以还
,不取回其钱,如此买而又还多次。一日,蒋泛海入郡,因大风击舟而落水,舟行如飞,
舟人挽衣救之不及,忽遥见一人冉冉立水上,随风赴舟所,视之,竟为蒋员外,舟人遂扶
蒋登舟,问其所以,谓将溺时,忽觉有物托起其足,顺风而送至舟所。洪迈述完此故事,
遂说「人以为积善报云。」此故事不管为事实与否,原叙述者就是要藉它宣扬积善可速获
善报之因果观。[53]
又佛教常以因果报应之说戒人杀生,《夷坚志》蒐录不少因杀生而受恶报之故事,〈
张翁杀蚕〉即是典型的例子之一。此故事主角为南宋信州(在今江西)沙溪蚕民张六翁。
张因信州桑叶骤贵,欲趁机尽售其桑叶千斤,以迅速牟利,遂嘱其妻与媳妇将所蓄之蚕,
尽投於江,而采叶出售,以便立获其值。张妻恐失蚕种,乃留两箕蚕,藏於媳妇床下。一
夜,其子窃桑叶於树间,张以为盗至,忿而取矛刺之,其子坠地而死,张不知为其子,归
语其妻媳谓盗入窃桑叶,已被刺杀。张妻疑死者为其子,往视之无误,遂解裙自缢。张讶
其妻久不返,又往视之,见妻、子俱死,亦自经。媳妇执火寻其夫,见三尸於桑树下,大
呼告邻里,里正至,欲执之送官,媳妇逃脱,至一桑林,亦自缢而死。张翁一家皆死无遗
,叙述者总结其故事谓:「元未得一钱用也,天报速哉!」[54] 讥张六翁欲获暴利而杀
蚕,不但一文未得,且全家陨命。一人之恶业,不仅报及自身,亦祸延家人,而恶报之速
,实由天主之,充分表达了典型中国化因果论之道德观。
为恶而受恶报与现报,在中国化因果论的认知下,融摄了「天理昭彰」之义,熟悉於
因果业报说的小说作者,自然不会忽视此类故事,此类故事传到洪迈之耳,自然成了《夷
坚志》的素材,〈员一郎马〉即是此类故事之一。故事主角为南宋荆门军(今湖北江陵)
常林县民寋大,寋大有婿邹亚刘,愚陋不解事而薄有产业。寋大觊觎其家赀,屡趁其跋涉
远道为人帮佣之时,据其屋而耕其田,并欲致诸死地而演取其产业。遂以嫁女为酬,雇用
与其女私通之少年李三谋划暗杀之。不久,县民员一至襄阳贩牛归,邹为其佣同归,为寋
大及李三所击杀。时虽无人见,而员一之马以失其主而逃归员之姻家。员之姻家为义勇部
将,见马归而不见其主人,即趋马访寻员一,而见员、邹二尸,知为寋大所害,遂报官捕
之。後狱成,寋、李以谋杀属实皆伏诛。寋女因与人通奸而致夫於死地,亦伏诛。後虽朝
廷覃赦下,但三人已明正典刑,洪迈於故事结尾说:「原是事因马而觉,天理昭昭,当不
但已也。」[55]
同类故事,在「三言二拍」里最多。《喻世明言》的第一篇故事〈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里,徽商陈大郎趁襄阳府枣阳县蒋兴哥赴广东收账时,鼓动牙婆薛婆协助,用计将蒋兴
哥之妻子王三巧儿先行灌醉,然後潜进其闺房,将她奸污。事成之後,又与蔡婆怂恿王三
巧儿接受两人生米已煮成熟饭之事实,并以履行「宿世姻缘」为由,与他续通款曲,夜夜
春宵,连续数月之久。後来陈大郎要回乡照料生意,不得不与王三巧儿分离;但两情缱绻
,难分难舍。三巧儿担心陈大郎负心,将蒋家祖传之物「珍珠衫」送给陈大郎当作纪念。
不想陈大郎回乡途中,与在苏州贩卖商品而化名为罗小官人的蒋兴哥相遇,两人一见如故
,遂引为知己。蒋兴哥收帐结束,至陈大郎客店告别。因为正值七月天,两人遂解衣饮酒
。蒋兴哥见陈大郎穿着珍珠衫,大为诧异,问其来由,知是正是自家之宝物,而且获悉爱
妻竟然受人诱骗,与人通奸,所以回襄阳之後,追问珍珠衫下落,并把陈大郎托他带来的
信及头簪,作为证据,把妻子休掉。陈大郎返家之後,一心只念着三巧儿,每日望着珍珠
衫长吁短叹。其妻平氏觉得事有蹊跷,将珍珠衫收藏起来。陈大郎寻珍珠衫不着,将平氏
诟骂一顿,夫妻争嚷数日。陈大郎情怀撩乱,又收拾了一些银两,带着仆佣,往襄阳找三
巧儿。不巧途中遇盗,被抢夺一空,仆佣被杀,自己则逃脱幸免。到了枣阳,又听说三巧
儿事发,被其夫休去,并已改嫁与南京吴进士为填房,惊吓之余,害起病来,辗转病床两
个月後,竟一命呜呼。平氏来不及救援,抵达枣阳时,只能为陈大郎做佛事善後。不料盘
缠、首饰都被仆佣偷去,无法回家,只好在枣阳赁屋暂住,并托邻居张七嫂替她典当衣物
,勉强度日。张七嫂见她年轻守寡,又有姿色,劝她再嫁,并替她作媒,嫁给蒋兴哥为妻
,过了相当恩爱的夫妻生活。一日,平氏整理衣箱,露出珍珠衫一件,被蒋兴哥看见,惊
问其由来,平氏不知陈大郎从何处得来珍珠衫,遂把夫妻为此争吵之事说出。蒋兴哥听後
,方才明白平氏之先夫竟是陈大郎,於是「把舌头一伸,合掌对天道:『如此说来,天理
昭彰,好怕人也!』」。他把事情原委说给平氏听,平氏才恍然大悟。冯梦龙在故事说到
此处时,插入一句诗说:「天理昭昭不可欺,两妻交易孰便宜?分明欠债偿他利,百岁姻
缘暂换时。」他把因果报应的主宰归诸於天,除了让陈大郎受到「速报」、「现报」之外
,还颇有强调《朱柏庐治家格言》所说的「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之意。[56]
《喻世明言》里还有一个有名的故事叫〈沈小官一鸟害七命〉,也颇有强调造恶业
者妻儿必连带受报之意。这个故事的内容大致如下:海宁富人沈昱之子沈秀,年轻无业,
每日带着画眉鸟到柳林与人比斗。一日,到柳林太迟,人皆已散去,沈秀疾病突发,倒地
不起,被当时路过的张公看见。张公以编竹桶为生,见画眉叫声分外好听,想据为己有,
以卖得二、三两银子。正要偷走鸟笼离去时,沈秀忽然苏醒,见状将他恶言谩骂了一顿。
张公大怒,向前按住沈秀,并取出削桶用刀,猛砍沈秀人头。沈秀人头应声落地,张公心
里慌张,担心被人撞见,立即将人头丢入林中一株空心柳树中,将鸟笼挂在扁担之上,赶
到杭州客店去转售画眉。适逢旅客李吉三人,正启程回东京。李吉嗜养画眉,见张公之画
眉可爱,便以一两二钱之银买下。沈秀的无头人屍被发现後,其父沈昱写了告帖,四处张
贴,悬赏寻获人头或捉得凶犯之人,消息传遍各处。南乡穷人黄老狗闻说此事,以身老无
用为由,教其子大保、二保将他头割下,埋在湖边,待其浮肿不能辨认後,带去沈府骗得
赏金。两人居然狠心照做,趁黄老狗熟睡之际,将他人头割下,屍体掩埋,并於半月之後
,到沈昱府上报称在捉鱼虾时见到人头。沈昱同两人到湖边去,果然见浮肿人头一个,虽
难以辨认,仍以为应是儿子人头无误,遂将人头打包报官,付了赏金,将人头与儿子屍身
缝合,入棺安葬。数月後,沈昱入京办事,事完之後顺便游览京师,经御用监禽鸟房门前
,见画眉一只,非常眼熟,认为是沈秀之物,向大理寺哭诉冤情,大理寺找到原进贡者李
吉,将他屈打成招,说成是杀害沈秀之凶手,打入大牢,依律处斩於市曹。李吉的两个夥
伴,为李吉不平,於再入杭州做买卖之时,到处打听张公,终於找到张公居处,报到杭州
官府,把李吉买鸟、沈昱认鸟、李吉被冤杀之事一一说明。官府立即拘提张公訇讯,张公
无法抵赖,招出事实。官差立即入柳林中找到沈秀人头,通知沈昱辨认无误,确定张公杀
人。知府又下令拘提黄大保、二保二人审讯,问出杀害其父原委,与张公一并正法,处斩
於市曹,五马分屍,枭首示众。张婆到市曹欲见张公一面,见张公已被处死,魂不附体,
转身欲走,跌倒於地,五脏受伤,回家後立即殒命。冯梦龙写至张婆身死後,立即说「积
善逢善,积恶逢恶,仔细思量,天地不错。」显示他有意宣扬上天主宰报应,而现报、速
报丝毫不爽之观念。
传统小说家对因果报应的解释,大致上也反映了民间的看法,他们或许并非不知道
自业自得的道理,但是宁愿依民间所理解,将业报与「天」相连,说成天理昭彰,天道神
而明之,支配善恶之报,公正无私。甚至将业报结合冥司鬼神观念,安排受害之人,托生
於造业害人者之家,以不同方式申冤报仇,使其「父母」恐惧、羞辱至害病而死。这种故
事,「三言二拍」之中也不乏其例。譬如凌蒙初在《初刻拍案惊奇》的〈王大使威行部下
,李参军冤报生前〉一回中,引证《唐逸史》及《夷坚志》故事为证,大谈冤业相报之事
。他强调的是「明明白白的现世报」,故一开头即说「冤业相报,自古有之。一作一受,
天地无私。杀人还杀,自刃何疑?如有不信,听取谈资。」[57] 显然仍以业报为天意,
为天所施,毫无疑义。
凌蒙初还强调业报有不同报法,先以《唐逸史》中一女历三生的故事为例,说卢家
之女,两世之前贩羊,为王翁、王姥夺财害命,一家三口被杀。後来转世为王翁、王姥之
子,深为父母所锺爱。但十五岁生病,二十岁病故,父母为其买药延医治病,所费超过所
劫之财数倍。他今生为卢家女,实是来向二老说明他们杀人劫财之行,使二人羞辱而死。
作者说她「一生被害,一生索债,一生证明讨命」,指出了害人者受报之一法。
凌蒙初引用的《夷坚志》故事,则叙述一少年两世为人,化鬼报冤之故事。故事主
人翁为南宋吴云郎,前生为少年时,投宿吴泽家,以囊金甚多而被吴泽害死。後转世为吴
泽之子,自小聪明勤学,应进士第,欲待补官,竟突然病死。父母心如刀割,竭尽财资,
为他追荐超度。吴泽之弟吴兹赴洞庭妻家时,船遇暴风,被迫停泊,在福善王庙躲雨,在
庙中竟遇见吴云郎,吴云郎要其叔告知双亲来见。吴兹立即回吴泽处通知吴泽夫妇来见。
见面时,吴云郎立即拜倒父母之前,诉说其幽冥之苦,但忽然变脸,上前揪住吴泽衣领,
骂吴泽害他性命、盗他金帛,使他衔苦茹痛四、五十年,要吴泽还命。吴泽回想往事,郁
闷不食,不久即死。作者用少年「一生被害,一生讨债」,化鬼索命之方式,来说明造业
者受现报之另一法。
凌蒙初所说的第三种受现报之方式,也是杀人受报,但受报者知其因果,而还报者
却无所知。故事主角唐河朔李生,少时膂力过人,任气好侠,不拘细行,常与人抢掠行人
财物。曾在太行山道将一少年推落山崖,夺其骏骡及囊中缯绢百余匹,卖钱致富。此後李
生悔其所行不义,折节读书,官至深州(在今河北深县)录事参军,风仪出众,谈笑风生
,为太守所倚重。而少年转世为成德节度使王武俊之子,名王士真,并担任其副使,为深
州太守之上司。王士真少年骄横,仗其父之威,杀人不眨眼。他常奉王武俊之命,巡视属
郡,太守无不惧之。一次,王士真入深州,太守献礼隆重,殷勤置酒,悉心接待,深恐有
所得罪。不料,王士真单独与太守饮酒,觉得不够刺激,命太守再找属下陪饮。太守推荐
李参军,以为他谨慎小心,诙谐谈笑,广晓技艺,必能助兴。没想到王士真一见李参军,
竟勃然大怒,二话不说,立即命手下将他下狱处死。而李参军竟也面如土色,冷汗直流,
颤栗不已,听任摆布。处死前,太守问其缘故,李参军泣谓,当他见王士真时,即认出是
被他推死之少年,冤报眼前,无所遁逃,当然只有延颈待戮。太守随後鼓起勇气,问王士
真何故杀李参军,是否因李有礼法不周之处,王竟说并无缘故,只是见了李参军,就激然
有杀他之意,杀了之後,心中立即释然快慰。凌蒙初在故事结尾说太守厚葬了李参军之後
,「常把此段因果劝人,教人不可行不义之事。」并赋诗一首,略谓:「冤债原从隔世深
,相逢便起杀人心。改头换面犹相报,何况容颜俨在今!」观其诗及叙述王士真自己并不
知何故欲杀李参军之含意,作者之意不外「人之为善与恶,天必逐逐然而福祸之」罢了。
[58]
-----------------------------------------------------------------------------
[48] 按「三言二拍」指冯梦龙之《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和凌蒙
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
[49] 见《太平广记五百卷》(台北:新兴书局,1958)李昉〈《太平广记》表〉及《
警世通言》(台北:三民书局,1992)无碍居士叙。
[50] 见《太平广记五百卷》,页857?858。
[51] 见同书,页858?859。
[52] 按原文说「某内逼,北〔比?〕回,见马惊,践长官,殂矣。」似说彝爽被马践
踏而死,此恐难取信於人。
[53] 见《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81),页54。按:洪迈所述故事,与
多数六朝以来志怪小说一般,都记其故事来源,或谓闻於某人,或谓某人所说,以徵其信
。洪谓此故事系李郁光所说。
[54] 同前书,页590。洪迈指出说此故事者为黄德琬。
[55] 同前书,页884?885。按:此语意思不清,故原文注云:「此句疑有脱误。」
[56] 按《朱柏卢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为明末清初学者朱用纯所着。朱用纯
字致一,号柏庐,所着家训,流传民间,为童蒙教学之书。
[57] 见《拍案惊奇》(台北:三民书局,1995,五版),页339。
[58] 此故事见《拍案惊奇》,页342?347。按:南宋胡寅的《读史管见》(台北:商
务印书馆影印「宛委别藏」本)有〈张汤被诛〉一条,论张汤宜无後,有谓「人之为善与
恶,天未必逐逐然而福祸之也」。见该书页84。按:胡寅是个颇有理性怀疑精神的学者及
佛教批判者,所以对天之报善报恶亦不以为然,此处稍改其辞,以见凌蒙初言下之意。关
於胡寅之反佛,见笔者“Neo-Confucian Rationalism atWork: Hu Yin and His
Criticism of Buddhism”(forthcoming)一文。
--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20.140.17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