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连天)
看板Buddhism
标题[转录] 大乘是佛说论 (10)
时间Sun Aug 27 21:54:46 2006
七 从大乘的内容看大乘
大乘学的内容,确实一言难尽!现在从两点去看:一、世间集灭的解说,二
、佛陀行果的赞仰。世间怎样集起,又怎样还灭?这是一种生命中心的世间观,
是人生动向的指针。在初期(後期都不同)的大乘经中,立足在业感缘起的理论
上,十九是圣典之旧。但也有差别:像声闻行者,是一切法向缘起的生灭,多从
差别的观点说。大乘学是一切法趣空,特别从空寂无二的观点说。这是正常的开
显,上面已略为谈到。还有,无常、苦迫的世间,不是说非无常、非苦,却不像
声闻者的急求厌离,说更应该为众生的无常与苦而努力。另又提出一种清净的他
方佛土,这是初期佛教中北俱卢洲、弥勒净土等的精制。仗佛菩萨的力量,等死
了去享受,这决非净土教的本义。主要是往生净土,在良好的环境中,修学到不
退菩提。但如了解他是菩萨与同行、同愿者广修善法而出现的,提供优美的理想
,促使他在人间实现,这就很有意义了。并且,秽浊的人间,在大乘经中,也常
是清净的,常是从秽土而转净土的,净土不就是人间的净化吗?
释尊的三业大用,菩萨的本生谈,经长期的融合而使他普遍化,综合为一般
菩萨的大行,与一切诸佛的妙果。我觉得,大乘的真价值,大乘的所以可学,不
在世间集灭的解说,却在这菩萨的大行。菩萨学一切法,有崇高的智慧。度一切
众生,有深彻的慈悲。他要求解脱,但为了众生,不惜多生在生死中流转。冷静
的究理心,火热的悲愿,调和到恰好。他为法为人,牺牲一切,忍受一切,这就
是他的安慰,他的庄严了!他只知应该这样行,不问他与己有何利益。那一种无
限不已的大精进,在信智、悲愿的大行中横溢出来,这确是理想的人生了。菩萨
比声闻更难,他是综合了世间贤哲(为人类谋利益)与出世圣者(离烦恼而解脱
)的精神。他不厌世,不恋世,尽他地覆天翻,我这里八风不动;但不是跳出天
地,却要在地覆天翻中去施展身手。上得天(受乐,不被物欲所迷),下得地狱
(经得起苦难),这是什麽能耐!什麽都不是他的,但他厌恶贫乏。他的生命是
丰富的,尊贵的,光明的。他自己,他的同伴,他的国土,要求无限的富余,尊
严,壮美;但这一切,是平等的,自在的,圣洁的。所以,我说菩萨是强者的佛
教;是柔和的强,是济弱的强,是活泼泼而善巧的强。他与声闻行者,似乎是很
不同的。有人说: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到尼采的超人论,看来不同,而尼采却真
是叔本华精神的继承发扬者。大乘佛教,仰宗释尊的大雄,从声闻佛教中透出来
,也实在如此。这其中,从独善的己利行,到兼济的普贤行,是一个重要的转捩
点。这像《净名经》,《华严》的〈入法界品〉,表显得特别明显。说到佛果,
我在《印度之佛教》说过,从现实人间的释尊,到万德庄严的法身佛,也是从本
生谈的启发而来。大众系已经成立,不是大乘学者新创。大抵现证法性以前的菩
萨(般若道),常人是可以随分行践的。成圣以上,可以看作人生的终极理想。
好在大乘行者,在无限不已的前进过程中,不急求断惑而证实际(後期佛教,声
闻的急证思想复活,这才使大乘逆转)。我以为大乘学者,不该专在判地位,讲
断证上下工夫,或专在佛果妙严上作玄想。这是神学式的整理,仅能提高信愿,
而不能指导我们更正确深刻的体解法相,也不能使行践有更好的表现。也不该专
在事理上作类於哲学的研究,他使我们走上偏枯的理智主义,或者成一位山林哲
学者。大乘经不可不读,自然要会读。大乘经是行践中心的;读者应体贴菩萨的
心胸,作略,气象。有崇高的志愿,诚挚的同情,深密的理智,让他在平常行履
中表现出来!使佛法能实际而直接的利济人群。自然,初学者作一期的专修,调
伏自己,净化自己,充实自己,也是必需的。
其他,关於内外、天人之际,我想另外讨论。还有,大乘经中的人物叙述,
时地因缘,是不必把他看为史实的。这些,不是理智所计较的真伪,是情意所估
计的是否,应从表象、写意的心境去领略他(与大乘论不同)。他常是一首诗,
一幅画,应带一付艺术的眼光去品监他。「明月向我微笑」,「天为催诗放雨来
」,这在艺术的境界中,该不是妄语吧!要读大乘经,艺术的修养是必要的。懂
得一点神话学,民俗学,有一点宗教的情绪才行。否则,不是「辟佛者迂」,就
是「佞佛者愚」!
(<<以佛法研究佛法>>p.196 ~ p.199)
--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20.131.14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