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连天)
看板Buddhism
标题[转录] 大乘是佛说论 (5)
时间Sun Aug 27 21:39:09 2006
还有,从根源的佛法,到流行的佛法,因了时地人的关系,必然的在分化而
又综合,综合而又分化的过程中。从起初的,浑然未画的一味佛法,到重重分化
,「分分皆金」,可以说各得佛法的一体,但也可说各有所偏。因为他们都有自
己独到的理解,各有新的适应,对佛法各有他的取舍轻重。这流行中的佛法,後
起者对於以先的佛法,抉择他,综合他,推演他。永远的流行,就永远在这样的
过程中。众生的根性不一,认识的佛法也不能一律,只能作到根本的同一。大体
一致,而不妨含摄得多样性(世间是缘起的,缘起法就必然如此)。彼此间,可
以有新义,可以有针锋相对的异义(或者一是一非,或者各说一边,或者都不对
),但求能根本的见地不错,这一切都不妨是佛法。举例说:孔子是儒学的大成
者,但孔子以後,儒分为八。如荀子重礼乐文章,说性恶;孟子重性与天道,说
性善。可以说各有所偏,但都不妨是儒学。难道儒学或孔学,一定要孔子说过的
吗?佛法表现於佛陀的三业中,也表现於佛弟子的流行中,佛法决不即是佛说。
这点,过去的佛弟子,早已说得明白:「佛法有五人说」;「一切微妙善语,皆
是佛法」;「入佛法相」,名为佛法。虽然因此而佛法在不断的流行中,构成庞
大的圣典,後来或不免变质。但这只怪我们的了解不够,怪得谁呢?古代的佛法
与佛说,本来不一定要出於佛口。只要学有渊源,合於佛法不共世学的大原则,
就够了。这无论是标为佛说,或弟子说,应作如理的寻思,本不能无条件的引用
为权威的教证,不妨加以抉择的,所以说「智者能取能舍」。
佛法,本来不限於佛说,所以「大乘非佛说」,可说是似通非通的话!修菩
萨道,成无上正等觉,这是任何佛弟子所不能否认的。如锡兰传来的《解脱道论
》,说到菩萨以慈悲心,修习圆满十波罗蜜多;依此而圆满四处──谛、施、寂
、慧,而圆满定慧,而圆满佛地。以慈心修十波罗蜜,岂不是与声闻行不同?如
以为这是佛说,种种大乘经非佛口亲说,这有什麽意义?《阿含》与广律中,不
也一样有非佛说的吗?我们知道,初期集成的《阿含经》,原有一合理的意见,
即佛法是不限於佛说的。佛弟子间的自相问答,或与外道辩论,甚至传说的梵天
、帝释等说,既无释尊在场,也不曾经过释尊的审定,都编集在《阿含经》中。
浅狭的声闻佛教者,相信他们的经律是佛说,是王舍城结集的圣典。不知道《阿
含经》中,即含有佛涅盘後的教说。如《增一阿含经》中,那罗陀比丘为文荼王
说法。在他们的传说中,这也不能不承认後起的增编!佛时的弟子,佛後的弟子
的教说,编入契经中,这本是《阿含经》以来的一贯作风。
这种开明而合理的原则,不久即被歪曲,以为佛法都是释迦亲说的,什麽都
得加上「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於是乎,不能如舍利弗那样的,於七日
中以种种文义,称性发挥佛说的一字一句,还是等於佛说。不能如初期圣典那样
的,坦白的说是佛弟子说。必须解说为「佛所加持」的,「佛所印定」的,「佛
所预记」的。这因为,在习俗的观念中,以佛法与佛(口亲)说为同一。这种情
形,不但大乘经的编集者如此,《长阿含经》中,也即有这种明显的例子。如《
梵动经》、《大本缘经》,明明为佛与弟子共相议论的集成,却解说为:先由弟
子共论,佛再为他们说。由於习俗的以佛法为佛说,非看作佛所亲说,不足以起
人信仰,所以声闻法中,明明为佛弟子集成的摩呾理迦与阿毘达磨,也得高推为
佛说。声闻学派中,大众系的多闻部、施设部,分别说系的法藏部、饮光部(其
实各部都有这些事),明明为佛元二三世纪成立的,必说部主是佛的及门弟子,
新从雪山来,从阿耨达池来,传布他们所亲闻於佛说的佛法。混佛法为佛说,引
起种种非历史的传说,但这早就是声闻学者的常套,大乘学者不过继承这种作风
而已!这些,在声闻法是佛说,在菩萨法中,难道即不是佛说吗!
或者以为:大乘经所说的佛说,菩萨说,缺乏历史的价值。其实,印度就是
不重视历史的民族。释尊的创教,本崛起於印度的(没有教主的)民族宗教中,
树立人格感召的圣者的宗教。但他流行於印度,受印度文化的特性影响,所以除
南方的锡兰,北方的罽宾区的佛教,略有事迹可寻而外,佛教又重复陷入民族的
形式,淡褪了历史的痕迹。部分的声闻经,与一切大乘经(起初还依傍史实,後
来即索性不在乎),已是佛教流行中佛教时代意识的表现,是佛教界──一部分
或大部分人的共同心声。这如印度教的典籍,四吠陀而後,又流出梵书、奥义书
、随闻经等一样;仅能推论他为编集於何时何地,属於某些学派的集出,决不能
看作个人的作品,看作某人的伪撰。神教者以为这一切是神意所启示的,佛教即
解说为一切是佛说的。集成於印度文化中的佛教圣典(阿含与广律,也不能例外
),如连他的性质都不明白,想以是佛说与非佛说来衡量他,怀疑大乘经为一切
是後人的悬想产物,说他缺乏历史的价值,岂非天大的笑话!
说起缺乏历史的价值,《阿含经》与广律,早就包罗得这种成分,而且是不
少。举几则显见的例子来说吧!这对於大乘是否佛说,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的正确
认识。去佛不久,由於佛法在口口相传中(初期圣典还没有编集完成),各处的
比丘们,都在传说他的「亲闻佛说」,或「展转传来」的佛法。不知道他所传的
,到底是否佛说(这已是混佛说与佛法为一),於是有以经、律、法相、戒──
四事,集众公决的勘辨真伪法(见於摩得勒迦)。在史实考证的观点,这已太嫌
不够,不可避免的会以佛弟子说为佛说的(这可能是极合佛法的,也可能多少变
化的)。依广律说:如大家确信这展转传来的真是佛说(佛法),而不知在那里
说,那麽,不妨说在王舍城的竹园说,舍卫城的只园说,或六大城随说一处就好
了。如不知为谁说,那麽,比丘,即不妨说是为阿难说;国王,即不妨说是为频
婆沙罗王说,为波斯匿王说;长者,即不妨说是为须达多说。《阿含经》与广律
中的说处与听众,一部分的来源,就是如此。特别如本生谈,谁能精确的考定,
佛在那里说,为谁说?菩萨往昔行因的所在地,广律说,这是过去的事情,说是
迦尸国的波罗奈就得了。有关的国王,说是梵授王就得了。事实上,这只是老和
尚们(「先轨范师」、「耆旧诸师」)的传说如此!这可见,初期的圣典,自称
王舍城结集的原始圣典,早就如此。大乘经无非继承这种作风,发展得更成为民
族宗教型的圣典罢了!生活於印度文化中的印度的佛弟子,他们能契会这种精神
,所以信受一切大乘经为佛说,而不被限於「佛说」而自拘的。印度佛教的开展
,是怎样的自由而活泼!在中国,在锡兰,一般都不能理解这种印度文化特性,
以佛说为佛口亲说。於是乎,是呢,全盘接受;不是呢,根本取消。再不能有深
确的认识,不能把握核心,不能抉择取舍而作新的适应了。近代的中国佛徒,愚
昧而动摇,连老祖家风都神圣视之,想他们在全体佛法中,抉择佛法的真实,顶
天立地的杀活自由,真是过分的奢望了!你们是大乘佛教的信解者,我不能不告
诉你们大乘经的性质是什麽!
在古代流行的佛法上看,大体上有守旧与创新的两派。有注重归纳、演绎的
,也有注重直觉的。他们所采的态度,不外推演、抉择、摄取三类。推演是根据
旧说,加以分析或引申的;这里面,就有旧说所不曾说破的,略说而没有广说的
东西。抉择,是从不同的旧说中,分别他的了义不了义,假名说实相说,真实与
方便,正确与不当。这抉择的狂风,常扬弃了那些轻浮不实的,现实所不需要的
东西。抉择的巨浪,常使佛教的重心转易,代以新的时代(三者中,抉择才真是
革命性的)。摄取,这或者是在自宗的根本见地上,贯摄了佛法内别宗的见解;
或是在佛法的见地上,融摄了世俗的学术、风俗或者其他,这出入可大了!这三
者,都可以用,也应该用。因为固有的佛法,需要详明、发挥。佛法是一味而普
应的,是随众生的根性所及而影现的,这自然需要抉择他的真义,抉择佛陀的本
怀,使影像的佛法,更逼近本质的佛法。佛法需要面面充实,不能因学者的分化
而割裂。他需要新的适应,怎麽可以不讲求摄取?这都可以是佛法,但推演、抉
择、摄取得不当,都可以成为错误的。这三者,作大体的分别:抉择是时代的开
创者,振古复兴,更非此不可!惟有抉择,才能使我们有生气,把握固有的精粹
,扬弃那些糠秕。但用得不当,就会黑白颠倒,成为黄锺毁弃,瓦釜雷鸣的现象
。至於推演的穷精微,融摄的极广大,是出现在抉择而确立某一根本思想系以後
。他是发展,但如不保持基本的原则、精神,不照顾一贯的体系,那推演势必走
上繁琐、纤巧、枝离、衰老;融摄更可怕的走上邪正不分,是非不辨。看来是不
断的创新,其实是畸形的病态发展,加速的灭亡。我所说的佛法流行,就是从变
的观点,从史的演化去观察。历史需要考真伪,但这与古董的监别不同,特别是
因为佛法是无限错综、复杂的大流行。就是伪作(其实多是时代意识从无意识中
形成的),其中并非没有思想上的渊源,有他的时代背景,也就是某一时代一部
分人思潮的叙述。所以,并不能就此断定他的是不是。我们要从佛法的流行中,
看出他前後的一贯性,种种中的共通性;看出他的演化倾向,是向上,或者停滞
,或者堕落。我们要从佛法的流行中,探索他的精髓,使他在新的时代中流行!
唯有在这样的观点下,才能说「大乘是否佛说」,大乘的开展是否确当。
(<<以佛法研究佛法>>p.167 ~ p.175)
--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20.131.14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