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板


LINE

第九选 佛法的修行方法(一)--四念处:《念处经》(九八) (一)经文大意: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拘楼瘦,住在剑磨瑟昙拘楼都邑。   当时,世尊告诸比丘说:   「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若有过去、未来 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 无上正尽之觉;我今现在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於四 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云何为四?观身如身念处,观觉(受)如觉(受) 念处,观心如心念处,观法如法念处。」   什麽是「观身如身念处」?   「比丘者,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寤 则知眠寤。」   「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着僧伽梨,及诸衣[钵], 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   「比丘者,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犹木工师、木工弟子,彼持墨绳,用絣 於木,则以利斧斫治令直。」   「比丘者,齿齿相着,舌逼上齶,以心治心,治断灭止。犹二力士,捉一羸人,处处 旋捉,自在打锻。」   「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 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觉一切身息入,觉一切身息出。觉止身 行息入,觉止口行息出。」   「比丘者,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於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犹工 浴人,器盛澡豆,水和成抟,水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   「比丘者,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於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犹如 山泉,清净不浊,充满流溢,四方水来,无缘得入,即彼泉底,水自涌出,流溢於外,渍 山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   「比丘者,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於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犹青莲 华,红、赤、白莲,水生水长,在於水底,彼根茎华叶,悉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 。」   「比丘者,於此身中,以清净心意解,遍满成就游。於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 ,犹有一人,被七肘衣,或八肘衣,从头至足,於其身体,无处不覆。」   「比丘者,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忆所念。如前後亦然;如後前亦然;如昼夜亦然 ;如夜昼亦然;如上下亦然;如下上亦然。如是不颠倒,心无有缠,修光明心,心终不为 闇之所覆。」   「比丘者,善受观相,善忆所念。犹如有人,坐观卧人,卧观坐人。」   「比丘者,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 髦、爪、齿、[麤]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 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痰、小便。犹如器盛若干种子, 有目之士,悉见分明,谓稻、粟种、蔓菁、芥子。」   「比丘者,观身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犹如屠 儿杀牛,剥皮布於地上,分作六段。」   「比丘者,观彼死屍,或一、二日,至六、七日,鸟[至+鸟]所啄,豺狼所食,火烧 埋地,悉腐烂坏。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   「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骸骨青色,烂腐余半,骨锁在地。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 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   「比丘者,如本见息道,离皮肉血,唯筋相连。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 有此法,终不得离。」   「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节解散,散在诸方,足骨、膊骨、髀骨、髋骨、脊骨、肩 骨、颈骨、髑髅骨,各在异处。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 」   「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白如螺,青犹鸽色,赤若血涂,腐坏碎粖。见己自比:今 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   「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 观身如身。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身如身者,是谓观身如身念处。」   什麽是「观觉(受)如觉(受)念处」?   「比丘者,觉乐觉时,便知觉乐觉、觉苦觉时,便知觉苦觉、觉不苦不乐觉时,便知 不苦不乐觉;   觉乐身、苦身、不苦不乐身;   乐心、苦心、不苦不乐心;   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   乐无食、苦无食、不苦不乐无食;   乐欲、苦欲、不苦不乐欲;   乐无欲觉、苦无欲觉、不苦不乐无欲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无欲觉。」   「如是,比丘观内觉如觉,观外觉如觉,立念在觉,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 观觉如觉。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觉如觉者,是谓观觉如觉念处。」   什麽是「观心如心念处」?   「比丘者,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无欲心知无欲心如真;有恚、无恚;有痴、无痴; 有秽污、无秽污;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大、有小;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 脱心知不解脱心如真、有解脱心知解脱心如真。」「如是,比丘观内心如心,观外心如心 ,立念在心,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心如心。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心 如心者,是谓观心如心念处。」   什麽是「观法如法念处」?   「眼缘色,生内结。」   「如是,耳、鼻、舌、身、意缘法,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 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 。   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 法如法,谓六内处。」   「比丘者,内实有欲,知内有欲如真;内实无欲,知无欲如真。若未生欲而生者,知 如真;若已生欲,灭不复生者,知如真。   如是,瞋恚、睡眠、掉悔,   内实有疑,知内有疑如真;内实无疑,知无疑如真。若未生疑而生者,知如真;若已 生疑,灭不复生者,知如真。   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观法如 法,谓五盖也。」   「比丘者,内实有念觉支,知有念觉支如真;内实无念觉支,知无念觉支如真。若未 生念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念觉支,便住不忘而不退转,转修增广者,知如真。   如是,择法、精进、喜、息、定,   内实有舍觉支,知有舍觉支如真;内实无舍觉支,知无舍觉支如真。若未生舍觉支而 生者,知如真;若已生舍觉支,便住不忘而不退转,转修增广者,知如真。   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观法如 法,谓七觉支。   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法如法者,是谓观法如法念处。」   若有比丘、比丘尼,长则七年,短则七日七夜,   「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   「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须臾顷,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昇进; 暮行如是,朝必得昇进。」 (二)论述:   《分别圣谛经》(三一)中说:「云何正念?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集是集;灭是灭 ,念道是道时(即念「四圣谛」),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盘 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於中,若心顺念,背不向念,念遍,念忆,复忆,心正, 不忘心之所忆,是名正念。」这是广泛地以「心向正法(佛法)」,而为正念的内容的。 又《圣道经》(一八九)中说:「云何正念?比丘者,观内身如身,观至觉(受)、心、 法如法,是谓正念。」这是直接地指出,「四念处」就是八正道中,「正念」的内容的。 经中说,这是净化众生,消除苦恼,度忧畏,断啼哭的方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都 是修「四念处」与「七觉支」而成就的。《阿那律陀经》(二一九)说:「若比丘观内身 如身,乃至观觉(受)、心、法如法,是谓比丘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也表达了相似 的立场。经文未尾甚且说,只要早上依着「四念处」的方法修,即使只到晚上这麽短的时 间,就能有进步。「四念处」是很实在,而且很有威力的修行方法。   此外,在《阿含经》中,共有六个经说到「自依止、法依止」:   《杂‧六三九》中,佛陀告诉诸比丘说:「是故,汝等当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 依,不异洲、不异依。谓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 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是名自洲以 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杂‧六三八》也有相同的经文,这里略而不引 。   《杂‧三六》中,佛陀告诉诸比丘说:「当正观察,住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 异洲、不异依。何因生忧、悲、恼、苦?云何有因?何故何系着?云何自观察未生忧、悲 、恼、苦而生?已生忧、悲、恼、苦而生长增广?」   《增‧四七‧七》(四二四)中,佛陀说:「当自修己炽然法行,自归最尊。若比丘 能自修己兴隆法乐者,此人之类,便为我躬自所生。云何比丘能自炽然,兴隆法乐,无有 虚妄,自归最尊?於是,比丘内自观身,身意止自摄其心,除去乱想,无有忧愁。外自观 身,……。有复内外观身,……。内观痛(受),外观痛,内外观痛。内观心,外观心, 内外观心。内观法,外观法,内外观法,法意止自摄其心,除去乱想,无有忧愁。如是, 比丘能自炽然其行,兴隆法乐者,自归最尊。」   《长‧二》(《游行经》)中,佛陀告诉阿难说:「吾已老矣,年且八十。譬如故车 ,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寿,自力精进,忍此痛苦,不念一 切想,入无想定时,我身安稳,无有恼患。是故,当自炽然,炽然於法,勿他炽然;当自 归依,归依於法,勿他归依。云何自炽然,炽然於法,勿他炽然;当自归依,归依於法, 勿他归依?阿难!比丘观内身,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观外身、观内外身,精 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心)、法观,亦复如是。」   《长‧六》(《转轮圣王修行经》)中,佛陀告诉诸比丘说:「於是,比丘内身身观 ,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外身身观;内外身身观;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 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是为比丘自炽然,炽然於法,勿他炽然;当自归依,归 依於法,勿他归依。」   这六个经中,除了《杂‧三六》是以因缘的观察,为「自依、法依」外,其余五个经 ,都直接地说:修习「观身、受、心、法」等「四念处」,为成就「自依止、法依止」的 修行方法。这些经文,也提供了「四念处」在修行上重要性的讯息。   「四念处」的内容,并不仅如一般所熟悉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 无我」而已。而是「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其所强调的,是「如 身」、「如受」、「如心」、「如法」的「如实观」与「如实知」;也就是说:观察「身 、受、心、法」的实际状况,透过如实地观察,清清楚楚地掌握自己的身、心状态,自己 的觉受与思惟变化。简单的讲,就是随时随地清楚自己在做什麽、想什麽。   为什麽随时清楚自己在做什麽、想什麽,就是一种很有效的修行方法呢?《增上心经 》(一○一)中,举一个例子说:「犹人行道,进路急速,彼作是念:我何为速?我今宁 可徐徐行耶?彼即徐行。」从走得很快,到慢下脚步来,中间经历几个重要过程:察觉自 己走得很快(「四念处」中的身念处,正知;苦谛:发现问题),问自己为什麽要走这麽 快(原因;集谛),认为自己不必要走这麽快(观念的改变,驱动力、原因的灭除,趣向 灭谛),於是放松自己,放慢脚步(抉择的执行,道谛)。所以,能察觉到自己走得很快 ,是整个改变的开端。烦恼的消除,也是这样,要先能察觉自己是在烦恼的状况下了,才 有消除的可能。能愈早察觉情绪的变化,就愈能掌握纾解的先机,否则,到情绪变化很大 以後,其余势的冲击力,也跟着升高,纾解的时间必定也要跟着拉长。就像如果能在一开 始不愉快时,就能察觉,与盛怒後,甚至於动手打人了以後,才察觉,所需要纾解、平息 的时间与费力程度,是有很大差异的。   五蕴和合的众生,在六根与六尘的接触中,身、心是相互影响的。四念处的每一念处 也一样,不是身、受、心、法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牵引的。比如生气时,我们可以从呼 吸不顺畅、闷胸、胃部刺痛的觉察,而追察出来,也可以从不愉快的感受察觉,也可以从 自己心里在想什麽(心念)察觉,端看自己的熟练情形。通常,「身」的变化比较粗重、 具体,而容易察觉,但大都是属於「下游」端的变化。「心」与「法」的变化比较细腻、 潜微,而不容易察觉,是属於「上游」发动端的变化。「受」的变化,大概居其中间。就 解脱的立场来看,不论是观「身」的变化,或是观「受」的变化,都还要上溯到「心」与 「法」的变化来,才有意义。否则,光察觉自己走得很快,光察觉自己在生气,在忧虑, 在痛苦中,不去做更深入的原因追察,纵使缘生缘灭;走慢下来了;气过了;愉快起来了 ,那麽也都还在随波逐流,生生灭灭的反反覆覆中而已。   如「观身」的内容,经中从最粗浅的行、住、坐、卧、眠、寤、眠寤(似睡似醒的状 况),甚至穿衣、持[钵] 等,日常生活中举止行动的觉察开始,然後进入需要细腻度更 高的禅定修学(以心--定治心)。禅定的修学,首先说的,是以专注於观察呼吸为对象的 「安那般那念」。「安(阿)那般那」,也称为「入、出息」;「身行」;「风」。「入 息」是指吸气,「出息」是指呼(吐)气,所以,「入、出息」就是指呼吸(参考《瑜伽 师地论》〈本地分〉;《大正‧三十‧四三一上》,或《杂阿含经论会编》中册第四○四 页)。其中,「一切身息入、出」与「止身行息入、止口行息出」;《杂‧八○三》作「 一切身入、出息」与「一切身行息入、出息」;《杂‧八一○》作「一切身行入、出息」 与「身行休息入、出息」。「一切身息」、「一切身」、「一切身行」,应该是相同含意 的,指的是呼吸(身行)时,身体随着呼吸律动的全部(一切)过程。如鼻端感受到空气 进、出的摩擦,胸部、腹部跟着的起伏律动,或者,更敏锐地感受到或「丹田」,或手掌 心,或脚掌心,或全身肌肤上的毛细孔,在吸气、吐气时的不同感受过程。「止」,就是 止息、休息,平静下来的意思。也就是指在十分轻松、安详与平静情况下的呼吸。(可以 参考《清净道论》〈第八章‧第九节〉觉音论师着‧叶均先生译‧华宇出版社)   如果能够藉着专注於察觉与感受呼吸时,身上的变化,而达到十分轻松、安详与平静 的状况,再进一层,心中由於远离了欲念、五盖等不善法,而生起了喜与乐的感受(离生 喜乐),遍满全身,这就是进入「初禅」的境界了。再进一层,心中由於专一安住(定) ,而生起了喜与乐(定生喜乐),遍满全身,这就是进入「第二禅」的境界了。再进一层 ,心中舍离了带有激动性质的喜,但仍然留有乐的愉悦(无喜生乐),遍满全身,这就是 进入「第三禅」的境界了。再进一层,连微妙的乐都超越舍离了,心中只剩下(清净:无 瑕疵的意思)不苦不乐(以清净心意解),遍满全身,这就是进入「第四禅」的境界了。 (参考《清净道论》〈第四章〉〈四种禅的修习法〉)   如《意行经》(一六八)中说:   「若有比丘,离欲、恶不善之法,有觉(又译为「寻」,心念於所缘的大目标内寻求 --作多方的观察思惟。)、有观(又译为「伺」,心念集中於定点,作深入的观察思惟) ,离(欲、恶不善之法,或直接说是离『五盖』)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   「比丘觉、观已息(止息;超越),内静(内心止静)、一心(专一的心;定),无 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   「比丘离於喜欲(无喜),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生乐),谓圣所说,圣 所舍、念(忆念、守护不忘失)、乐住、空(舍而不执着),得『第三禅』成就游。」   「比丘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   这是《意行经》(一六八)中对四种禅定的描述,可以作比对参考。   接下来的,也还是可以与修定有关的「光明想」与「不净观」。而包括观察死屍变化 的「不净观」与「安般」(安那般那念),被称为「二甘露门」(《出曜经》,《大正‧ 四‧六九八中》)。这是要从外在的观察中,「见已自比」,让自己时时刻刻地对自、他 (内、外)的身体,警觉於无常,警觉於欲贪。   观受(觉),主要是觉察在各种情况下,所生起的感受:或苦受,或乐受,或不苦不 乐受等三种变化,经中举了六种情况来说明。其中,「食」与「无食」,还是指与五欲相 关的。如《杂‧四八三》说:「云何食念?谓五欲因缘生念。」「云何有食乐?谓五欲因 缘生乐、生喜。」「云何无食乐?谓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 乐。」而身体上的「觉乐身、苦身、不苦不乐身」,与属於心理上的「乐心、苦心、不苦 不乐心」,大概就涵盖了所有我们所能观察的受了。   观心,主要是觉察心念的状态。经中所举的心念种类有:有没有贪心(欲)、有没有 动怒(恚)、明不明就里(痴)、有没有坏念头(秽污)、心念是集中(合)或是散乱( 散)、心情低沈(下)或高亢(高)、心量或大或小、是否依正法修心、心中是否安定、 是否解脱(没有贪、瞋、痴)。时时清楚心理的处境,尤其在情绪有变化时,更应注意觉 察。   「法」所指的范围很广,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观念;一个想法;一个价值观。 这是心念发动的驱动力,但又与心念同时生起与消失。如《杂‧六○九》中说:「何等为 四念处集(生起),四念处没(消失)?食集则身集,食灭则身没。触集则受集,触灭则 受没。名色集则心集,名色灭则心没。『忆念(心念)集则法集,忆念灭则法没』。」经 中举「六内处」、「五盖」、「七觉支」等三大类「法」为例,说明在觉察「心」的状态 时,也应当清楚支持形成这个心理状态的观念(「法」)。如果能追究到法念处,那麽, 就比较能够觉察问题的根本所在,也比较有机会作根本地解决。   「结」,就是打了结,也可以理解为「烦恼、执着」的意思。法念处的观察,除了作 存在状况的检查外,经中还说,亦应当涵盖到动态的检查,如察觉「未生而生,已生而灭 」。这种动态的检查,除了有保持时时刻刻的绵密作用外,应当还含有「四正勤」积极开 发修行的意味。   经中说「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观内觉如觉,观外觉如觉」、「观内心如心 ,观外心如心」、「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长‧ 十七》(《清净经》)中,佛 陀告诉诸比丘说:「云何比丘灭此诸恶,於四念处当修三行?比丘谓内身身观,精勤无懈 ,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外身身观,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内外身身观,精勤 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是为灭众恶法,於四念处,三种 修行。」「内」、「外」以及「内外」(即「三种修行」),分别指的是什麽呢?《说处 经》(八六)中说:「阿难!我本为汝说六内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阿 难!我本为汝说六外处:色处,声、香、味、触、法处。」亦即以「眼、耳、鼻、舌、身 、意」为「内」;以「色、声、香、味、触、法」为「外」。除此而外,经中很像没有再 进一步的解说,可以参考的了。不过,往後的论师,则提供了一些论说可供参考:   《法蕴足论》〈念住品第九〉中说:「内身(受、心、法)者,谓自身(受、心、想 蕴、行蕴),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外身(受、心、法)者,谓自身(受、心 、想蕴、行蕴),若在现相续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即他人)所有身相(诸受、诸 心、想蕴、行蕴)。」(《大正‧二六‧四七五∣四七九》)   《集异门足论》〈五法品第六〉中,以「色(受、想、行、识)在此相续,已得不失 (即在持续存在的状态),是名内色(受、想、行、识)」,以「色(受、想、行、识) 在此相续,或本未得,或得已失(即现在不存在的状况),若他(相对於自己)相续,是 名外色(受、想、行、识)。」(《大正‧二六‧四一二∣四一四》)   《舍利弗尊者阿毘昙论》〈非问分念处品第六〉中,以「若内、缘生、自性、己分, 是名内(身、受、心、法)。」「非受、非内、非缘生、非自性、非己分,是名外(身、 受、心、法)。」「若受、若非受,是名内外(身、受、心、法)。」这里加入了以「能 缘」(主)、「所缘」(客)为内、外区分的说法。(《大正‧二八‧六一二∣六一六》 )   《大毘婆沙论》〈大种蕴第五〉中说:「然内、外法,差别有三:一,相续内、外, 谓在自身,名为内。在他身及非有情数,名为外。二,处内、外:谓心、心所所依名内, 所缘名外。三,情、非情内、外:谓有情数法,名内。非有情数法,名外。」(《大正‧ 二七‧七一四上》)   《大毘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说:「自相续所摄色(受、心、法),名内身(受、 心、法),他相续所摄色(受、心、法),及非有情数色(受、心、法),名外身(受、 心、法)。」「有余师说:有情数色,名内身,非有情数色,名外身。内法、外法说亦尔 。受、心如前说。虎 尊者言:现在名内,过去、未来及无为名外。」(《大正‧二七‧ 九四○上》)   《大智度论》〈初品‧三十七品义〉中说:「内名自身,外名他身。」「眼等五情为 内身,色等五尘为外身。」「觉苦乐处为内身,不觉苦乐处为外身。」「佛说有二种受: 身受、心受。身受是外,心受是内。复有五识相应受是外,意识相应受是内。十二入因缘 故,诸受生:内六入分生受,是为内,外六入分生受,是为外。[麤] 受是为外,细受是 为内。」「缘内法是为内受,缘外法是为外受。」「心虽内入,摄缘外法故,名为外心, 缘内法故,是为内心。意识是内心,五识是外心。摄心入禅是内心,散乱心是外心。」「 如佛所说:依缘生意识。是中,除受余心数法,是为内法,余心不相应行及无为法,是为 外法。」(《大正‧二五‧二○二》)   《瑜伽师地论》〈摄决择分〉中说:「若於其外,五种妙欲,诸杂乱相所有寻思,随 烦恼中,及於其外所缘境中,纵心流散,当知是名『外心』散动。若由惛沈,及以睡眠, 或由沈没,或由爱味三摩[钵] 底,或由随一三摩[钵] 底,诸随烦恼之所染污,名『内心 』散动。」(《大正‧三 ○‧七二七中》)   综合论师们的意见:自己是「内」,他人是「外」;现在持续存在的是「内」,已不 存在的是「外」;具主动性质的是「内」,被动的是「外」;身是「外」,心是「内」; 内六处是「内」,外六处是「外」;粗重的是「外」,细腻的是「内」。如果观察他人, 而能反省到自身,就可以称为「内外」了。分「内」、「外」,实在是相对而不是一成不 变的。   其它有关「内」、「外」的论说,可以参考的部份,如《大毘婆沙论》(《大正‧二 七‧一○六中》,《大正‧二七‧九五一中》),《阿毘昙婆沙论》(《大正‧二八‧八 七上》,《大正‧二八‧二八六中》),《顺正理论》(《大正‧二九‧三六○∣三六二 》),《俱舍论》(《大正‧二九‧四下》,《大正‧二九‧一六五上》),《瑜伽师地 论》(《大正‧三○‧二九○中》,《大正‧三○‧七二五下》),《大乘阿毘达摩集论 》(《大正‧三一‧六八四中》,《大正‧三一‧七三九上),《大乘庄严经论》(《大 正‧三一‧六一○中》)等。 (三)思 考   一、您对修学「四念处」的各个念处,遇到什麽困难?或有什麽心得?   二、您对「自依、法依、莫异依」有什麽看法吗? 转自以下网址: http://0rz.net/341xP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8.174.196.46







like.gif 您可能会有兴趣的文章
icon.png[问题/行为] 猫晚上进房间会不会有憋尿问题
icon.pngRe: [闲聊] 选了错误的女孩成为魔法少女 XDDDDDDDDDD
icon.png[正妹] 瑞典 一张
icon.png[心得] EMS高领长版毛衣.墨小楼MC1002
icon.png[分享] 丹龙隔热纸GE55+33+22
icon.png[问题] 清洗洗衣机
icon.png[寻物] 窗台下的空间
icon.png[闲聊] 双极の女神1 木魔爵
icon.png[售车] 新竹 1997 march 1297cc 白色 四门
icon.png[讨论] 能从照片感受到摄影者心情吗
icon.png[狂贺] 贺贺贺贺 贺!岛村卯月!总选举NO.1
icon.png[难过] 羡慕白皮肤的女生
icon.png阅读文章
icon.png[黑特]
icon.png[问题] SBK S1安装於安全帽位置
icon.png[分享] 旧woo100绝版开箱!!
icon.pngRe: [无言] 关於小包卫生纸
icon.png[开箱] E5-2683V3 RX480Strix 快睿C1 简单测试
icon.png[心得] 苍の海贼龙 地狱 执行者16PT
icon.png[售车] 1999年Virage iO 1.8EXi
icon.png[心得] 挑战33 LV10 狮子座pt solo
icon.png[闲聊] 手把手教你不被桶之新手主购教学
icon.png[分享] Civic Type R 量产版官方照无预警流出
icon.png[售车] Golf 4 2.0 银色 自排
icon.png[出售] Graco提篮汽座(有底座)2000元诚可议
icon.png[问题] 请问补牙材质掉了还能再补吗?(台中半年内
icon.png[问题] 44th 单曲 生写竟然都给重复的啊啊!
icon.png[心得] 华南红卡/icash 核卡
icon.png[问题] 拔牙矫正这样正常吗
icon.png[赠送] 老莫高业 初业 102年版
icon.png[情报] 三大行动支付 本季掀战火
icon.png[宝宝] 博客来Amos水蜡笔5/1特价五折
icon.pngRe: [心得] 新鲜人一些面试分享
icon.png[心得] 苍の海贼龙 地狱 麒麟25PT
icon.pngRe: [闲聊] (君の名は。雷慎入) 君名二创漫画翻译
icon.pngRe: [闲聊] OGN中场影片:失踪人口局 (英文字幕)
icon.png[问题] 台湾大哥大4G讯号差
icon.png[出售] [全国]全新千寻侘草LED灯, 水草

请输入看板名称,例如:Boy-Girl站内搜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