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连天)
看板Buddhism
标题[转录] 菩萨心行要略---自利与利他 3.2
时间Tue Jul 25 18:52:19 2006
二 重於利他的大乘
净化身心,扩展德性,从彻悟中得自利的解脱自在,本为佛弟子的共同目标。声闻道与菩
萨道的差别,只在重於自利,或者重於利他,从利他中完成自利。声闻不是不能利他的,
也还是住持佛法,利乐人天,度脱众生,不过重於解脱的己利。在未得解脱以前,厌离心
太深,不大修利他的功德。证悟以後,也不过随缘行化而已。而菩萨,在解脱自利以前,
着重於慈悲的利他。所以说:「未能自度先度人,菩萨於此初发心」。证悟以後,更是救
济度脱无量众生。所以声闻乘的主机,是重智证的;菩萨乘的主机,是重悲济的。
菩萨道,在初期的圣典中,即被一般称做小乘三藏中,也是存在的,这即是菩萨本生谈。
菩萨在三大阿僧只劫中,或作国王、王子,或作宰官,或作外道,或作农工商贾,医生,
船师;或在异类中行,为鸟为兽。菩萨不惜财物,不惜身命,为了利益众生而施舍。阎浮
提中,没有一处不是菩萨施舍头目脑髓的所在。他持戒,忍辱,精勤的修学,波罗密多的
四种,六种或十种,都是归纳本生谈的大行难行而来。这样的慈悲利他,都在证悟解脱以
前,谁说非自利不能利他!等到修行成熟,菩提树下一念相应妙慧,圆成无上正等正觉。
这样的顿悟成佛,从三大阿僧只劫的慈悲利他中得来。菩萨与声闻的显着不同,就是一向
在生死中,不求自利解脱,而着重於慈悲利他。
初期的大乘经,对於菩萨的三只修行,与三藏所说的小小不同。大乘以为:菩萨的利他行
,在没有证悟以前,是事行,胜解行,虽然难得,但功德还算不得广大。彻悟的证真──
无生法忍以後,庄严净土,成熟众生的利他大行,功德是大多了。因为这是与真智相应,
是事得理融的,平等无碍的。大乘分菩萨道为二阶:般若道,凡经一大僧只劫,是实证以
前的,地前的。唯识宗称为资粮位,加行位(到见道位)也名胜解行地。证悟以後是方便
道,凡经二大僧只劫,即登地菩萨,唯识家称为从见道到修道位。大体的说:地前菩萨,
虽有胜解而还没有现证,广集无边的福智资粮,与本生谈所说相近。大地菩萨,现证了法
界,如观音菩萨等慈悲普济,不可思议。本生谈中的一分异类中行,属於这一阶段的化身
。虽有未证悟,已证悟二大阶位,而未证悟前,菩萨还是慈悲利物,决无一心一意趣求解
脱自利的。所以据菩萨行的本义来说,质疑者的疑难,完全出於误解,根本不成问题。观
音菩萨等寻声救苦,是大地菩萨事,然并非人间的初学菩萨行者,不要实践慈悲利物的行
为。
不过,一分的後期大乘,自称为大乘的最大乘,上乘的最上乘;至圆至顿,至高至上。不
再是大器晚成,而是一心一意的速成急就。於是乎「横出」、「顿超」、「一生取办」、
「三生圆证」、「即身成佛」、「即心即佛」等美妙的术语,大大的流行起来。「生死未
了,如丧考妣」;「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这一类声闻的厌离心情,居然活跃於至圆至
顿的大乘行者的心中。山林清修,被称美为菩萨的正道,而不再是走向「京都城邑聚落」
了。在这种思想中,质疑者的疑难,也自以为不成问题的。因为一切利他功德,本来圆成
,不需要向外求索。如一念证悟,即具足六波罗蜜,无边功德,一点也不缺少。在理论上
,在心境上,当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然在一般凡夫的眼光中,这种菩萨的利他功德,
不过是宗教徒自心的内容。从表现於实际来看,但见自利,并未利他,并不能免却难者的
怀疑。
抗战期中,虚大师从南洋访问回来说:南方的教理是小乘,行为是大乘;中国的教理是大
乘,行为是小乘。其实,南方的佛教,虽是声闻三藏,由於失去了真正的声闻精神,几乎
没有厌离心切,专修禅慧而趋解脱的。缺乏了急求证悟的心情,所以反能重视世间的教化
,做些慈善文化事业。而中国呢,不但教理是大乘的最大乘,顿超直入的修持,也是大乘
的最大乘。称为大乘的最大乘,实是大乘佛教而复活了声闻的精神──急求己利,急求证
入。失去了悲济为先的大乘真精神,大乘救世的实行,只能寄托於唯心的玄理了! (本文
录自《妙云集‧学佛三要》145~149页)
转自以下网址:
http://0rz.net/c81yc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8.174.189.151
※ 编辑: imagewind 来自: 218.174.189.151 (07/25 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