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连天)
看板Buddhism
标题[转录] 菩萨心行要略---自利与利他 3.1
时间Fri Jul 21 12:52:13 2006
一 净心第一‧利他为上
菩萨的修学佛法,是为了众生。要利益众生,就必须自己修治悟入。所以菩萨是为了利他
而自利,从利他中完成自利。如专为了自己这样那样,就不是菩萨风格,而是声闻了。 (
本文录自《妙云集‧宝积经讲记》269页)
人类生活於社会上,决不能单独的存在,必须你依我,我依你,大家互相展转依持。如子
女年龄幼小时,依靠父母抚养教导;等到父母年老,也要依子女侍奉供养。推而广之,社
会上一切农、工、商、政,没有不是互相依仗而展转增上的。依佛法说,范围更大,宇宙
间一切众生界,与我们都曾有过密切的关系,或者过去生中做过我们父母兄妹也说不定。
只因业感的关系,大家面目全非,才不能互相认识。有了这自他增上的了解,就可培养我
们一种互助、爱人的美德,进而获得自他和乐共存。否则,你害我,我害你,互相欺骗、
残害,要想谋求个人的幸福,世界的和平,永远是一个不可能的问题。所以,世界是由我
们推动的,要想转秽土成净土,全在乎我们能不能从自他和乐做起而决定。
关於修行的方法,虽然很多,主要的不外:「净心第一」和「利他为上」。学佛是以佛菩
萨为我们理想的目标,主要是要增长福德和智慧,但这必需要自己依着佛陀所说的教法去
实行。修行的主要内容,要清净自心。因为我们从无始以来,内心中就被许多贪、瞋、邪
见、慢、疑等不良分子所扰乱,有了它们的障碍,我们所作所为皆不能如法合律,使自他
得益,所以修行必先净心。净化内心,并不是摆脱一切外缘,什麽也不做、不想。应该做
的还是做,应该想的还是想(观),不过要引起善心,做得更合理,想得更合法,有益於
自他才对。这如铲除田园中蔓草,不但要连根除去,不使它再生长,而且还要培植一些有
用的花草,供人欣赏。所以佛法说,只修禅定还不能解决生死问题,必须定慧双修,断除
有漏烦恼才能获得道果。佛法说:「心净众生净」;「心净国土净」,都是启示学佛者应
从自己净化起,进而再扩大到国土和其他众生。这无论是大乘法和小乘法,都以此「净心
」为学佛的主要内容。
其次讲到利他为上:依於自他增上的原则说,个人离开了大众是无法生存的,要想自己获
得安乐,必须大家先得安乐。就家庭说:你是家庭中一员;就社会说:你是社会上一分子
。家庭中能幸福,你个人才有幸福之可言;社会上大家能够和乐,你个人才能获得真正安
宁。这如注重卫生,如只注意家庭内部的清洁,不注重到家庭四周环境的卫生,这是不彻
底的卫生。所以小乘行者,专重自利方面,专重自净其心,自了生死。以大乘说,这是方
便行,不是究竟。菩萨重於利他,无论是一切时,一切处,一件事,一句话,都以利他为
前提。净心第一,还通於二乘;利他为上,才是大乘不共的特色,才更合於佛陀的精神。
(本文录自《妙云集‧学佛三要》17~19页)
利他,首先应明白「利」的意义是什麽?利是利益,利乐;是离虚妄,离丑恶,离贫乏,
离苦痛,而得真实,美善,丰富,安乐的。自利与利他,就是使自己或他人,得到这样的
利益安乐。世间法,有利必有弊,有乐就有苦,虽不是完善的,彻底的,然也有世间的相
对价值。佛法流行在世间,所以佛教所说的利,除了究竟的大利──彻底的解脱而外,也
还有世间一般的利乐。佛教的出现世间,是使人得「现生乐,来生乐,究竟解脱乐」。唯
有声闻──小乘人,才偏重於「逮得己利」,重於获得个己的解脱乐。说利他,切勿落入
声闻窠臼,偏重於己利,专重於解脱自在的利乐。如忽略「现生乐」,即自己狭隘了佛教
的内容,自己离弃了人间,也难怪世人的误会了!
利他,有两大类:一是物质的利他,即财施:如见人贫寒而给以衣食的救济,见人疾病而
给以医药的治疗,修道路,辟园林等,以及用自己的体力或生命,来助人救人。二是精神
的利他,即法施:如愚昧的授以知识,忧苦的给以安慰,怯弱的给以勉励;从一切文化事
业中,使人心向上,向光明,向中道,向正常,向安隐。这不但是出世法的化导,也以世
间正法来化导,使人类养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类的德性知能,为出世法的阶梯。当然,
法施是比财施更彻底的。如给贫苦人以衣食的救济,是财施;这只是临时的,治标的。如
以正法启回他,授以知识技能,帮助他就业(除幼弱老耄残废而外),即能凭自己的正当
工作,获得自己的生活,这比临时的救济要好得多。佛法中,出世法施胜过世间法施,法
施比财施更好,然决非不需要财施,不需要世间法施。如专以解脱自在为利,实在是根本
的误解了佛法。
即以出世的法施来说,从使人得解脱来说,也并不像一般所想像的偏差。解脱,要从熏修
行持得来。小乘行者,初发出离心,即种下解脱的种子;以後随顺修学,渐渐成熟;最後
才证真断惑得解脱。大乘行者,初发菩提心,即种下菩提种子;经长时的修行成熟,才能
究竟成佛。大乘与小乘,都要经历「种」「熟」「脱」的过程。所以出世法的教化,也不
只是使人当下解脱自在,才是利他。使人「种」,「熟」,难道不是利他?使人当前解脱
,非自己解脱不可(也有自己未曾解脱而能使人解脱的事证)。但使人得「种」利,得「
熟」利,自己虽并未得解「脱」利,却是完全可能的。所以《涅盘经》说:「具烦恼人」
,如能明真义的一分,也可以为人「依」(师)。如了解佛法的真意义,不说给人现在安
乐的利益,就是专论解脱乐,也决非「非自己先大彻大悟不可」。不过真能解脱自在,利
益众生的力量,更深刻更广大而已。质疑者,从非要大彻大悟不可所引起的疑难,本来不
成问题。可是一分佛弟子,极力强调当前解脱自在的利益,唱起非自利不能利他的高调。
结果,是否做到(解脱的)自利,还不得而知,而一切利他事行,却完全忽略了! (本文
录自《妙云集‧学佛三要》142~145页)
世间的凡夫,不能有纯粹的利他,一切都是从自己打算而来。专为私我打算,结果也不能
有真正的自利。然在佛法中,声闻乘重在断烦恼,了生死,着重於自己身心的调治,称为
自利。这在离系缚,得解脱的立场来说,是不可非难的。声闻乘着重身心的调伏,对人处
事,决不专为私利而损他的。声闻贤圣,一样的持戒,爱物,教化众生,这与凡夫的自私
自利,根本不同。大乘指斥他们为小乘自利,是说他过分着重自心烦恼的调伏,而忽略了
积极的利他,不是说他有自私的损人行为。大乘道也不是不重视身心的调治(自利),只
是着重利他,使自利行在利他行的进程中完成,达到自利利他的统一。凡夫学大乘道,以
大悲心为动力,以普度众生的悲心来广学一切。经上说:「菩提所缘,缘苦众生」。众生
受无量苦,菩萨起无量悲行,所以大乘道是「以大悲为上首」的。然发心利他,并不忽略
自己身心的调治,否则「未能自度,焉能度人」!如不解不行,不修不得佛法,既无智慧
,又无能力,那怎能利他呢!所以为了要度一切众生,一定要广学一切──戒定慧三学,
六波罗蜜等。如出发於悲心,那麽深山修禅,结七,掩关,也都是为了造就救度众生的能
力。所以菩萨的修学,与小乘的出发於自利不同,一切是为了利他。如为众生,为人群服
务,作种种事业,说种种法门,任劳任怨,舍己利人,是直接的利他。修禅定,学经法等
,是间接的利他。菩萨是一切为了利他,所以对身内的、身外的一切,不把他看作一己私
有的。一切功德,回向众生,就是得了优越的果报,也愿与大众共其利益。老子所说的:
「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就与大乘的心行相近。事情做好了,不当作自己的;功德成就
了,推向大众去。功德的回向一切众生,便是大乘利他精神的表现。
菩萨的自利,从利他中得来,一切与利他行相应。如持戒,即不妨害众生;习定而修慧发
通,可以知根机而化济众生。大乘道的自利,不碍利他,反而从利他中去完成。说到大乘
道的自利利他,也不一定是艰难广大的,随分随力的小事,也一样是二利的实践,只看你
用心如何!如这块小园地,执着为我所有的,我栽花,我种树,我食用果实,这就是自私
的行为。即使是物物交换,社会得其利益,也算不得真正的利他。大乘行者就不同了,不
问这株树栽下去,要多少年才开花,多少年才结果;不问自己是否老了,是否能享受他的
花果;也不为自己的儿孙打算,或自己的徒弟着想。总之,如地而有空余的,树而於人有
益的──花可以供人欣赏,枝叶可以乘凉,果可以供人摘了吃;或可以作药,或可以作建
材,那就去栽植他。但问是否於人有益,不为自己着想,这便是菩萨行了。行菩萨道的,
出发於利他,使利他的观念与行为,逐渐扩大,不局限於个人、一家、一乡等。凡是於众
生、於人类有利益的,不但能增长自己未来的功德果报,现生也能得社会的报酬。如上所
说的小小利他功德,还能得现生与未来的自利,何况能提高向佛道的精进,扩大利他的事
业,为众生的究竟离苦得乐而修学呢!所以凡不为自己着想,存着利他的悲心,而作有利
众生的事,就是实践菩萨行,趣向佛果了。自利利他,同时成就。 (本文录自《妙云集‧
佛在人间》109~112页)
转至以下网址:
http://0rz.net/c81yc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8.174.19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