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连天)
看板Buddhism
标题[转录] 菩萨心行要略---菩萨行通说1.4
时间Thu Jul 6 09:13:33 2006
四 不同根性的菩萨及其行践
人乘是侧重施戒的,天乘又加禅定;出世法再加无我慧。当时出世法,虽可说全部是声闻
乘,但也还偶有菩萨,菩萨是侧重利他的。在一般声闻弟子看来,菩萨虽在僧中持戒,但
「不修禅定,不断烦恼」。所以声闻是侧重因定发慧的,菩萨是注重布施持戒的。据初期
佛教的解说,在智慧上讲,声闻、菩萨,都是观察无常而厌离世间的。总结起来作大体上
的分别,人乘是世间乐行者的改善;天乘是世间苦行者的救济;声闻、缘觉乘是引导苦行
者出世的,菩萨乘是引导乐行者出世的。从世间到出世的层次上看,布施不如持戒,持戒
不如禅定,禅定不如智慧。但从以智慧为主的出世法看,那又声闻的戒定(自利的),不
如菩萨的侧重施戒(利他的)了。这一点,将成为佛教徒行践的尺度。
在复杂根性与不同的行践中,可以分为三大类:据龙树菩萨说:一、一分钝根的菩萨,最
初观察五蕴生灭无常不净,要久而久之,才能观察一切法性空;这是「从无常入空……」
的。这一类大乘学者,经上说它「无数无量发菩萨心,难得若一若二住不退者」。我们要
知道:大乘菩萨,要修行六度、四摄去利他的;像这样充满了厌离世间,生死可痛的心情
,焉能克服难关,完成入世度生的目的?这样的学者,百分之百是退堕凡小的。二、一分
中根菩萨,最初发心,就观察一切法空不生不灭,这是中期大乘依人乘而趣入佛乘的正机
,是「从空入无生… …」的。唯有理解一切性空,才能不厌世间,不恋世间;才能不着
涅盘,却向涅盘前进。这样的大乘行者,「与菩提心相应,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
,去实行菩萨的六度、四摄行。它一面培养悲心,去实行布施、持戒、慈忍等利他事业;
一面理解性空的真理,在内心中去体验。这需要同时推进,因为悲智不足去专修禅定就要
被定力所拘;不厚厚的培植布施、持戒、慈忍的根基,一心想证空,这是邪空;如果智胜
於悲,就有退堕小乘的危险。所以在悲心没有深切,悲事没有积集,它不求证悟;「遍学
一切法门」,随分随力去利人。它时常警告自己:「今是学时,非是证时」。三、一类利
根的菩萨,它飞快的得无生忍,也有即身成佛的。龙树没有谈到从何下手,或者是从涅盘
无生入佛道的。这根性的不同,性空论者的见解,既不是无始法尔生成的,也不像一分拙
劣的学者,把钝根、利根看为初学与久学。根性的不同,在它「最初发心」以前,有没有
积集福智资粮;成佛要度众生,要福德智慧,这不是可以侥幸的。钝根者(现在盲目的学
者,称为利根),几乎从来没有积集功德(悲事),忽略利他而急求自证的习气异常强。
因种过少分智慧,偶然的见佛发菩提心,但厌离的劣慧,使它立刻失败。这与丝毫无备,
仓卒应战与优势的敌军硬碰,结果是全军覆没一样。那中根者,多少积集智慧功德;发心
以後,它理解事实,采取任重致远的中道之行,不敢急求自证。悲心一天天的深切,功德
也渐广大,智慧也同时深入,坦然直进,完成最高的目的。这像没有充分的准备,而事实
上不得不应战,那必须采用消耗战,争取时间,稳紮稳打,歼灭敌人一样。那利根的,在
未曾发心以前,虽没有机缘见佛闻法,却能处处行利他行,为人群谋幸福。福德广大了,
烦恼也就被部分的折伏。因为入世利他,所以会遇见善友扶助,不致堕落。在世俗学术的
研究中,也推论出接近佛法的见地。这样的无量世来利他忘己,一旦见佛闻法发菩提心,
自然直入无生,完成圆满正觉了。这像充分预备,计划严密,实行闪电战一样。总之,根
机的利钝,全在未发心以前的有没有准备,与正法的浅深无关。醍醐、毒药,并不是一定
的。虽有这三类,钝根与小乘学者所说的相同,容易堕落。後一类,希有希有,所以无着
世亲他们,也就不去说它。要学大乘行,自利利他,那唯有采取积集悲智,学而不证的正
轨。(前机急求自证失败,後机自然的立刻证悟,不是勉强得来)或者认为非迫切的厌离
(无常苦)自己的生死,它绝不能认识他人的苦痛,发大悲心去利人。他们的意见,非「
从无常门入」不可,这是非常错误的。他如果愿意一读『诸法无行经』,就知道行径的各
别了。「从空而入」的依人乘而进趣佛乘,不是贪恋世间,在性空的正见中,才能观生死
无常而不致退失呀!从人类菩萨为主,转化为天身菩萨为主的,是後期佛教。在後期佛教
的法会中,已少有小乘圣者参加的资格,除非它愿意转变。中期佛教大乘的菩萨,一分已
不知去向,一分与印度群神合流。原来印度的诸天、龙、鬼、夜叉、罗刹它们,竟然都是
诸佛菩萨的示现。因此,从诸天夜叉等传出的法门,虽然近於印度的外道,其实却说得特
别高妙。
後期佛教,经过的时间很长,意见也不能一致。大体上,菩萨有钝渐之机;有从无常入空
、从空入无生的渐机(後期的初阶段,也有只许这一类的),要三大阿僧只劫才能成佛。
有直入顿入的利机,这利机,虽有的主张直入无生,或直入佛道的,有的以为还是从无常
来,不过走得快些;总之是速成的。时代的当机者,是利根,我们不妨看看它的行践。它
是唯心的,唯心本是後期佛教的特徵,因唯心的理论,与利他非神通不可的见解,我们认
为一般的难行大行,不成其为波罗蜜多,因为它不得究竟。如果从定发通,最好体悟清净
法相,真俗双运,才能一修一切修,一行一切行,在定中分身千百亿,度脱一切众生,它
要急急的从事禅定的修习了!它又是速成的:前二期佛教,有一个原则,就是成就愈大,
所需的时间事业愈多。声闻三生六十劫,缘觉四生百劫,菩萨三大阿僧只劫;到中期佛教
,达到「三僧只劫有限有量」的见解。虽有顿入的,那是发心以前久久修习得来。这种但
知利他,不问何时证悟的见地,在後期佛教中突变,就是法门愈妙,成佛愈快。「三生取
办」、「即身成佛」、「即心即佛」,这当然适合一般口味的。它又是他力的:「自依止
,法依止,不余依止」,是佛法的精髓。中期佛教也还是「自力不由他」。诸佛护持,天
龙拥护,也是尽其在我,达到一定阶段,才有外缘来助成。说明白一点,自己有法,它才
来护,并不是请托帮忙。易行道的念佛,也只是能除怖畏,也是壮壮胆的。有人想找一条
容易成佛的方法,给龙树菩萨一顿教训,怎麽这样下劣的根性!然後摄它,教它念佛,後
来再说别的行法,它说你不是教我念佛吗?龙树说:那有单单念佛可为以成佛呢?但後期
的佛教,受着外道的压迫,觉得有托庇诸天,其实是佛菩萨的必要。他力的顶点,达到要
学佛,非得先请护法神不可。它又是神秘的;若行者感到人生无味,有点活不下去,实行
厌离自杀。如来苦心孤诣,教他们念佛的功德相好,念天上的快乐,这在初期佛教也有。
中期佛教,似乎要发达些,但还不出安心的范围,等到後期佛教,佛菩萨与诸天融成一体
,不但求生净土是念佛,密宗的三密相应,修天色身,何尝不是念佛?佛与天既然是合一
,印度神教的仪式与修行的方法,自然也可与佛法合一。茅草可以除罪业,牛粪可以涂地
;屍骨大有用处;念念有词的真言,更是有不可思议的效力;看地理卜善恶;讲星宿定吉
凶;求雨、求晴、求子、求财;烧护摩;修起屍法;「方便为究竟」。印度民俗的一切,
在後期佛教中,无所不包,岂不圆融广大哉!它又是淫欲为道的,初期佛教的浓厚禁欲色
彩,本是适应出家僧团的规则,并不是究竟谈;在家弟子不照样也可以悟道吗?不但说淫
欲不障道,并且还是妙道,这至少也有点深奥。「先以欲钩牵,後令入佛智」,在中期佛
教里,是大地菩萨的随机适应。「淫怒痴即是戒定慧」,也是在说佛法不离世间。後期佛
教的佛与天统一以後,天有天女,佛菩萨也要明妃。「般若为母,方便为父」的圣教,索
性用男女的关系来表现。适应遍行外道等淫欲为道的思想,渐渐的从象徵的达到事实的。
生殖器称为金刚、莲华;精血称为赤白菩提心;交合是入定;交合的乐触是大乐;男女的
精血,称为灌顶;既可即身成佛,又可洋洋乎乐在其中,岂不妙极了吗?这唯心的、他力
的、速成的、神秘的、淫欲为道的,後期佛教的主流,当然微妙不可思议!但「大慈大悲
,自利利他」的大乘佛法,能不能在这样的实践下兑现,确乎值得注意。
这三期的佛教,都有菩萨,从他们的实践看来,初期是依小乘行(厌离为先)而趣入佛乘
的;中期的主机,是依人乘行而趣入佛乘的;後期的主机,是依天(神)乘行而趣入佛乘
的。环顾现实,探索佛心,我们应提倡些甚麽?有眼晴的当看!有耳朵的当听! (本文录
自《华雨集》第四册‧102~109页)
转至以下网址:
http://0rz.net/c81yc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8.174.192.229
1F:推 Uchiha: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07/07 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