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连天)
看板Buddhism
标题[转录] 菩萨心行要略---菩萨行通说 1.1
时间Mon Jul 3 10:13:48 2006
一 菩萨行通说
西元前一世纪中,「大乘佛法」以新的姿态,出现於印度。「大乘佛法」是以发菩提心,
修菩提行,成就佛果为宗的。发心、修行的,名为菩提萨埵,简称菩萨bodhisattva;修
行到究竟圆满的,名为佛buddha。菩萨与佛,有不即不离的因果关系,佛果的无边功德庄
严,是依菩萨行而圆满成就的。由於众生的根性不同,「大乘佛法」从多方传出来,也就
有适应智增上的,信增上的,悲增上的不同。但从「佛法」而演进到「大乘佛法」,主要
还是「佛般涅盘所引起的,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也就因此,「大乘佛法」比起「佛
法」来,有更多的仰信与情感成分。这样,「佛法」中以信为本的方便道,普及而又能引
入甚深的,如六随念s!ad!-anusmr!taya的一部分,当然会有更多的开展。就是继承甚深
行而来的,广明菩萨发心、修行、证入,甚深也就是难行道的众多教典,也有不少的方便
成分,所以是甚深而又能普及的法门。充满理想而能普及的「大乘佛法」,在旧有的「佛
法」传统中,脱颖而出,佛法进入了一新的阶段。 (本文录自《华雨集》第二册‧95~96
页)
菩萨自己还没有解脱,修种种的难行苦行,主要为了利人,不惜牺牲一切,甚至献出自己
的生命。依大乘法说:菩萨要广集福德与智慧资粮,「五事具足」,才能得无生法忍
anutpattika-dharma-ks!a^nti,与阿罗汉的涅盘相等。但菩萨的广大悲愿,不入涅盘,
「留惑润生」,愿意在长期的生死中,度脱苦难的众生。这种不急於自求解脱,伟大的利
他精神,在世间人心中,当然是无限的尊重赞叹。「见贤思齐」,学菩萨而求成佛的「大
乘佛法」,为佛弟子所乐意信受奉行,这是一项最有意义的重要因素(当然还有其他原因
)。菩萨的大行──波罗蜜行,主要是以慧──般若prajn~a^为先导的。大乘经所说甚深
智与广大行,是继承「佛法」的甚深行。如『般若经』所说:得无生法忍的不退转──阿
毘跋致avinivartani^ya菩萨,都是依人身进修而悟入的。得无生忍以上的,是大菩萨(
俗称「法身大士」),以方便力,现种种身,利济众生,那就不是常人的境界,成为大乘
佛弟子的信仰对象。 (本文录自《华雨集》第二册‧98~99页)
一空与慈悲
菩萨道源于释尊的本教,经三五百年的孕育长成,才发扬起来,自称大乘。大乘教虽为了
适应时机而多少梵化,然而他的根本原理,到底是光华灿烂,能彻见佛法真髓的!
先从空与慈悲来说明菩萨道。空,是阿含本有的深义,与菩萨别有深切的关系。佛曾对阿
难说:「阿难,我多行空」(中含小空经)。这点,『瑜伽论』(卷九0)解说为:「世
尊於昔修习菩萨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如思惟无常苦住」。
这可见菩萨是以修空为主的,不像声闻那样的从 [P242] 无常苦入手。『增一阿含经序品
』也说:「诸法甚深论空理,……此菩萨德不应弃」。如从缘起的三法印的深义说,无常
即无有常性,本就是空的异名。但一般声闻弟子,对於无常故苦的教授,引起厌离的情绪
极深。声闻、辟支佛们,不能广行利济众生的大事,不能与释尊的精神相吻合。他们虽也
能证觉涅盘空寂,但由于厌心过深,即自以为究竟。声闻的方便适应性,限制了释尊正觉
内容的充分开展。佛从菩萨而成,菩萨的观慧直从缘起的法性空下手,见一切为缘起的中
道,无自性空,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这样,才能于生死中忍苦而不急急的自了,从入世
度生中向于佛道。
与戒律有关的慈悲,声闻也不能说没有的。但佛灭百年,已被歪曲为粗浅的了(四分律七
百结集)。声闻者不能即俗而真,不能即缘起而空寂,以为慈悲等四无量心,但缘有情,
不能契入无为性。不知四无量心是可以直入法性的。如质多罗长者为那伽达多说:无量三
昧与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所有三昧,有差别义,也有同一义。约「无诤」义说,无量与
无相等,同样是能空於贪、瞋、痴、常 [P243] 见、我、我所见的(杂含卷二一‧五六七
经)。从空相应缘起来说,由于有情无自性,是相依相缘相成,自己非独存体,一切有情
也不是截然对立的,所以能「无怨无瞋无恚」。了达有情的没有定量性,所以普缘有情的
慈悲──无缘慈,即能契入空性。四三昧中,三三昧即三解脱门,依三法印而成观;无量
三昧,即是依苦成观。观一切有情的苦迫而起拔苦与乐的同情,即「无量心解脱」。由於
声闻偏重厌自身苦,不重愍有情苦;偏重厌世,不能即世而出世,这才以无量三昧为纯世
俗的。声闻的净化自心,偏于理智与意志,忽略情感。所以德行根本的三善根,也多说「
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对於离瞋的无量心解脱,即略而不论。声闻行的净
化自心,是有所偏的,不能从净化自心的立埸,成熟有情与庄严国土;但依法而解脱自我
,不能依法依世间而完成自我。这一切,等到直探释尊心髓的行者,急于为他,才从慈悲
为本中完成声闻所不能完成的一切。
德行是应该均衡的、和谐的扩展,不能如声闻行那样偏颇。如针对厌离情深的声闻,应重
视大悲的无瞋。对於不善根的根治,也认为贪欲是不善的,但不是 [P244] 最严重的。贪
欲不一定厌弃有情,障碍有情,世间多少善事,也依贪爱而作成;惟有瞋恚,对有情缺乏
同情,才是最违反和乐善生的德行。所以说:「一念瞋心起,八万障门开」。恶心中,没
有比瞋恚更恶劣的。菩萨的重视慈悲,也有对治性。论理,应该使无痴的智慧,无贪的净
定,无瞋的慈悲,和谐均衡的扩展到完成。 (本文录自《妙云集‧佛法概论》248~251页
)
转至以下网址:
http://0rz.net/c81yc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8.174.195.77
※ 编辑: imagewind 来自: 218.174.195.77 (07/03 10:53)
1F:推 Uchiha: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07/07 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