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连天)
看板Buddhism
标题[转录] 妙云集导读(三)闻思篇---第九章 第三节
时间Fri Jun 30 07:58:54 2006
五 向正确的目标迈进
人菩萨行──人间佛教的开展,是适合现代的,但也可能引起副作用。我以为,佛法有不
共一般神教的特性,是应该确认肯定的。记得二十年前,有人问我:为什麽泰、锡等(小
乘)佛教区,异教徒不容易发展,而大乘佛教徒却容易改信异教?我当时只叹息而无辞以
对。这应该与佛法的宽容特性有关,但释尊的原始佛法,宽容是有原则的。如不否认印度
的群神,而人间胜过天上,出家众是不会礼拜群神的,反而为天神所礼敬;「佛法」是彻
底否弃了占卜,咒术,护摩,祈求──印度神教(也是一般低级)的宗教行仪。大乘佛教
的无限宽容性(印度佛教老化的主因),发展到一切都是方便,终於天佛不二。中国佛教
的理论,真是圆融深妙极了,但如应用到现实,那会出现怎样情形?近代太虚大师,是特
长於融会贯通的!三十年发起组织「太虚大师学生会」,会员的资格是:返俗的也好,加
入异教的也好,「去陕北」的也好。在大师的意境中,「夜叉、罗刹亦有其用处」(『太
虚大师年谱』)。後来,学生会没有进行。会员这样的杂滥不纯,如真的进行组织活动,
夜叉、罗刹(如黑社会一样)会对佛教引起怎样的负面作用?大乘佛教的宽容性,在有利
於大乘流通的要求下,种种「方便」渐渐融摄进来,终於到达「天佛一如」的境界。我不
反对方便,方便是不可能没有的,但方便有时空的适应性,也应有初期大乘「正直舍方便
」的精神。如虚大师在『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中说:「到了这时候,……依天乘行果(
天国土的净土,天色身的密宗),是要被谤为迷信神权的,不惟不是方便,而反成为障碍
了」!虚大师长於圆融,而能放下方便,突显适应现代的「人生佛教」,可说是希有希有
!但对读者,大师心目中的「人生佛教」,总不免为圆融所累!现在的台湾,「人生佛教
」,「人间佛教」,「人乘佛教」,似乎渐渐兴起来,但适应时代方便的多,契合佛法如
实的少,本质上还是「天佛一如」。「人间」、「人生」,「人乘」的宣扬者,不也有人
提倡「显密圆融」吗?如对佛法没有见地,以搞活动为目的,那是庸俗化而已,这里不必
多说。重要的,有的以为「佛法」是解脱道,道德意识等於还在萌芽;道德意识是菩萨道
,又觉得与解脱心不能合一,这是漠视般若与大悲相应的经说。有不用佛教术语来宏扬佛
法的构想,这一发展的倾向,似乎有一定思想,而表现出来,却又是一切神道教都是无碍
的共存,还是无所不可的圆融者。有的提倡「人间佛教」,而对佛法与异教(佛与神),
表现出宽容而可以相通的态度。一般的发展倾向,近於印度晚期佛教的「天佛一如」,中
国晚期佛教「三教同源」的现代化。为达成个己的意愿,或许是可能成功的,但对佛法的
纯正化、现代化,不一定有前途,反而有引起印度佛教末後一着(为神教侵蚀而消灭)的
隐忧。真正的人菩萨行,要认清佛法不共世间的特性,而「适应今时今地今人的实际需要
」,如虚大师的『从巴利语系佛教说到今菩萨行』(以锡兰等佛教为小乘,虚大师还是承
习传统,现在应作进一步的探求)所说。
以成佛为理想,修慈悲利他的菩萨道,到底要经历多少时间才能成佛,这是一般所要论到
的问题。或说三大阿僧只劫,或说四大阿僧只劫,或说七大阿僧只劫,或说无量阿僧只劫
;或说一生取办,即生成佛等,可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人心是矛盾的,说容易成佛,
会觉得佛菩萨的不够伟大;如说久劫修成呢,又觉得太难,不敢发心修学,所以经中要说
些随机的方便。其实菩萨真正发大心的,是不会计较这些的,只知道理想要崇高,行践要
从平实处做起。「随分随力」,尽力而行。修行渐深渐广,那就在「因果必然」的深信中
,只知耕耘,不问收获,功到自然成就的。如悲愿深而得无生忍,那就体悟不落时空数量
的涅盘甚深,还说什麽久成、速成呢?印度佛教早期的论师,以有限量心论菩萨道,所以
为龙树所呵责;「佛言无量阿僧只劫作功德,欲度众生,何以故言三阿僧只劫?三阿僧只
劫有量有限」(『大智度论』卷四)!「大乘佛法」後期,又都觉得太久了,所以有速疾
成佛说。太虚大师曾提出『本人在佛法中之意趣』,说到:「甲、非研究佛书之学者」,
「乙、不为专承一宗之徒裔」,「丙、无求即时成佛之贪心」,「丁、为学菩萨发心而修
学者。……愿以凡夫之身,学菩萨发心修行,即是本人意趣之所在」(『优婆塞戒经讲录
』)。想即生成佛,急到连菩萨行也不要了,真是颠倒!虚大师在佛法中的意趣,可说是
人间佛教,人菩萨行的最佳指南!
人间佛教的人菩萨行,不但是契机的,也是纯正的菩萨正常道。下面引一段旧作的『自利
与利他』;「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的大心佛弟子,依菩萨正常道而坦然直进吧!
「要长在生死中修菩萨行,自然要在生死中学习,要有一套长在生死而能普利众生的本领
。……菩萨这套长在生死而能广利众生的本领,除坚定信愿(菩提心),长养慈悲而外,
主要的是胜解空性。观一切法如幻如化,了无自性,得二谛无碍的正见,是最主要的一着
。所以(『杂阿含』)经上说:「若有於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历百千生,终不堕地狱」
。惟有了达得生死与涅盘,都是如幻如化的,这才能……,在生死中浮沉,因信愿(菩提
心),慈悲,特别是空胜解力,能逐渐的调伏烦恼,能做到烦恼虽小小现起而不会闯大乱
子。不断烦恼(瞋,忿,恨,恼,嫉,害等,与慈悲相违反的,一定要伏除不起),也不
致作出重大恶业。时时以众生的苦痛为苦痛,众生的利乐为利乐;我见一天天的薄劣,慈
悲一天天的深厚,怕什麽堕落!惟有专为自己打算的,才随时有堕落的忧虑。发愿在生死
中,常得见佛,常得闻法,世世常行菩萨道,这是初期大乘的共义,也是中观与瑜伽的共
义。释尊在(『中阿含』)经中说:「阿难!我多行空」。『瑜伽师地论』解说为:「世
尊於昔修习菩萨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乘经的多明一
切法空,即是不住生死,不住涅盘,修菩萨行成佛的大方便」!
末了,我再度表明自己:我对佛法作多方面的探求,写了一些,也讲了一些,但我不是宗
派徒裔,也不是论师。我不希望博学多闻成一佛学者;也不想开一佛法百货公司,你要什
麽,我就给你什麽(这是大菩萨模样)。我是继承太虚大师的思想路线(非「鬼化」的人
生佛教),而想进一步的(非「天化」的)给以理论的证明。从印度佛教思想的演变过程
中,探求契理契机的法门;也就是扬弃印度佛教史上衰老而濒临灭亡的佛教,而赞扬印度
佛教的少壮时代,这是适应现代,更能适应未来进步时代的佛法!现在,我的身体衰老了
,而我的心却永远不离(佛教)少壮时代佛法的喜悦!愿生生世世在这苦难的人间,为人
间的正觉之音而献身! 《华雨集第四册》一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p64/1~p70/2
转至以下网址:
http://0rz.net/5a1oe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8.174.18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