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magewind (秋水连天)
看板Buddhism
标题[转录] 函答有关轮回有否「灵魂」的问题
时间Sat Mar 18 01:00:37 2006
函答有关轮回有否「灵魂」的问题
释昭慧、吴一忠
一、吴一忠来函(Tuesday, February 14, 2006 12:53 PM)
法师钧安:
此番打扰法师,有些疑问想请法师释疑,是有关轮回的问题,虽然我以前也曾经请教
过,但是仍然无法真正厘清,尤其是昨日和一位道家的朋友闲谈时,总感觉似乎缺少了那
麽一点说服力,烦请法师在百忙之余若能拨冗抽空回覆,以解心中疑惑。
以下是我自己的看法及面对别人询问的疑问,若然有错望请指正:
一般人对於轮回总会认为有个「灵魂」,尤其是民间信仰更是以此相称,在佛教而言
却不认为有灵魂这东西,因为这样就会落入有一个「主体」,是这个主体在不断生死轮回
,这和佛教所说的「空性」是相违背的。既然不能说有灵魂,总要有个假施设的名词,在
对外解释时,只能姑且称做「意识」,而这意识是否算是灵魂的代名词呢?但若这样,就
又变成「意识」有了一个主体性,似乎也不对,那麽轮回的「物质」是什麽呢?(假设硬
要赋予一个名称的话)
道家说灵魂是涵盖在全身之中,它不是一小撮或有形状的,所以若是死亡时会渐渐的
从全身抽离,如龟脱壳一样感到非常难过,这种说法和净土宗所说的很类似;道家灵魂说
有分层级的高低,并带动着投胎的决定地,或升天或做人,这和佛教所说:「人若死亡时
,那个部位最後温暖就投胎到哪里」的说法相近,所以在和道家解释时,很难将灵魂和意
识做彻底的切割。
依照人死亡的条件说,寿、煖、识三者皆灭尽为之死,那表示有「识」的存在,「识」若
离开色身,才算是真正死亡。是否依世间习俗而言,因为有意识存在的理论,才会生死轮
回,所以「唯识学」比较切合轮回主张的说法,也比较容易解释轮回的观念。但是这样就
又和「性空唯名」有所差异,「性空」则没有主体性和不变性,一切依缘而起,既没有轮
回的主体,那要如何以「性空唯名」思想论证轮回呢?谈依缘而生,除非证悟涅盘,否则
一定会因缘成熟,在来世将如何去碰到这个缘?又是以何方式来碰到?也就是说,因缘成
熟时必定会轮回,但是因缘成熟时是如何发生?
又意识会如何利用这因缘成熟时来轮回?当然前提是假设:若没有意识这个「主体」的话
。
谈到意识,若然真的存在,是黏缚於色身的什麽地方?若是在脑,脑死者及失忆症者
的意识并无作用,或许是浅意识支撑,所以人仍是存活着;若是在心脏或血液,换了人工
心脏或全身换血的,意识又当在哪里?有些法师说不在内也不在外,那会在何处?一位南
传师父说是在心脏部分的血里面,跟着血液到处游走,似乎说法都有些不圆满。又若是意
识抽离时,是以何种方式抽离,真如西藏生死学中所说的中阴状况,或如道家所说的方式
呢?
谈这些问题,我知道并没有什麽意义,若是如佛陀所说的「十四无记」,那我就不再
多做探讨了。但是在社会上总有许多人会问到这问题,若是解释很深,别人听不懂我也没
那能力;若是解释浅显,似乎总觉得有所欠缺,因我也怕说错而误了众生。所以想请教法
师,是否能以简单明了的方式解说,在不违背佛教的基本教义下,让我与人对谈时,能够
很简易清晰的答覆,则感激不尽。
敬祝
吉祥如意
学生吴一忠顶礼95.02.14
二、昭慧法师覆函(Tuesday, February 14, 2006 7:32 PM)
一忠仁者:
有关「灵魂」与「意识」的问题如下:
「灵魂」给人一种永远不灭的实体之印象,故佛教避开此一词汇。至於「意识」,一
般将它指谓第六识,然而第六识在死亡时是断除了的。因此「意识」可指向更深层的
「有取识」——执取於生命之存有的心灵作用,後来唯识学以此为「阿陀那识」。
《解深密经》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
执为我。」可见阿陀那识确实让人容易当作不灭的灵魂。但是它是「如瀑流」的种子集合
体,不断在「现行熏种,种生现行」的变化之中,因此我常譬喻它如「谷堆」,离谷无堆
,离种子无识,因此这依然可以是「因缘生灭变化」,而符应於「有业报而无作者,
此阴灭已,异阴相续」的阿含本义。阴(蕴)的连续,来自我爱所发展的後有爱,以及业
的力量,爱集、业集,是为集谛,依此而有生老病死种种苦,是为苦谛。爱集、业集,
集於何所?当然遍於身心,因其「执」而周遍;因此不必用虚玄的语气形容其
「不在内外中间」,而是在五蕴聚的每一处。一旦阿陀那识放舍色身,即成死屍;因此即
使身上的任何部分(如手臂),平素再怎麽执着,一旦断之,则无可执取。
简覆如上,相关内容,可参考我曾写过的《初期唯识思想》。顺祝
教安
昭慧 合十
三、吴一忠来函(Tuesday, February 14, 2006 10:02 PM)
法师安好:
感谢法师百忙中的赐教,我再拿出「初期唯识思想」一书看了一下,大致可以了解法
师所说的意思了。说来惭愧,其实许多观念都已经教过了,毕业以後虽然仍在读书,但因
一直「知新」却忘了「温故」,所以有些理念感觉模糊,真是愧对师长的教导。
因为一而再的与人谈论到法义,深感佛法真是深奥,实堪穷其一生的追求,我必须学
习的地方仍太多,未免把所学过的还给师长,除了吸收新知,这阵子是该再重拾书本恢复
一点记忆才行。
敬祝
吉祥
学生吴一忠顶礼95.02.14
**本(79)期《弘誓双月刊》误植吴一忠同学之职衔为「嘉义妙云讲堂讲师」,经作者来
函更正,表示其是在妙云讲堂「上课」而非「讲课」,主编特此致歉!
转至:佛教弘誓电子报第134期
--
守口摄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61.229.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