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ininderrr (伦家4女森)
看板Agriculture
标题[文章] 不砍森林山当归 拚出大武里山新经济
时间Tue Apr 25 09:35:15 2017
不砍森林的山当归 拚出大武里山新经济的第二支柱
建立於 2017/04/24 上稿编辑: CLiao
本报2017年4月24日 屏东讯,特约记者廖静蕙报导
------------------------------------------------------------------------------
面对气候变迁冲击、豪雨冲毁联外道路造成粮食补给中断,屏东雾台大武部落选择留在原
地,不愿一有预警就撤离,因此认知到自给自足的重要性。这两年部落发展「林下经济」
,不用砍树辟农场的方式养鸡,闯出「大武森鸡」名号;而第二号秘密武器就是引种山当
归──先在苗圃培育,再一株一株的种到森林边缘、适度遮荫的林下。去年第一批种植成
果,专家虽认为差强人意,但部落的人看了都说,根系比野外采集的漂亮!
http://imgur.com/TNyPbm1.jpg
山当归植株。图片来源:大武部落就地重建协会。
自给自足有里山可靠
「大武部落就地重建协会」执行长彭玉花在八八风灾後担任村长,前两年卸下村长职务後
,卯足劲专攻产业发展,和族人重返风灾洗礼後的家园,重拾传统小米文化的智慧。彭玉
花说,回到部落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小米复耕,靠着小米文化复振让部落得以兼顾生活及生
计。
去(2016)年11月,小米和红藜种植季,部落里的几块田地,使用自己利用鸡粪与木屑发
酵而成的肥料,省下一笔费用。彭玉花鼓励族人尽量不使用农药、化肥,协会发售的产品
也以无毒、有机为主。粥小米3个品种混着种,因为颜色不同,收成时可以分得出来。
协会保留了21种小米品种,有红、有黄,光是黑色的小米就有3种,显得五彩缤纷。「在
我们文化,黑色小米是祈福的意思。」他如数家珍的逐一介绍各种品项,光是粥小米就有
3种,还有好吃的糯小米,做成吉纳富,族人吃得饱,游客也因此品尝小米饮食的精妙。
面对八八风灾的冲击,大武大可选择迁移,却选择原地重建。这个决定背後有很多考量,
包括如何在这里生活、生产,还能留传下世代。在屏科大副教授陈美惠研究团队尚未进驻
前,彭玉花就自动地复耕小米、发展月桃工艺,要以过去传承自祖先的自然资产利用知识
存活下来。
山居生活最担心路断,民生物资无法及时补给。他形容风灾後,族人仍得像游牧民族随着
台风预报迁移避灾,直到2014年7月古仁人桥终於修复,才确立留在部落的基础。这也让
他回想,过去交通尚未发达前,前人如何仰赖自然资源生活。想通了这道理,随即展开行
动,让部落减少外界物资的依赖,进而寻思发展成产业的机会。
引种台湾前胡 林下种植不让野生族群濒危
之後部落展开自然资源与传统文化的调查,其中以俗称山当归的「台湾前胡」(
Peucedanum formosanum),最具经济发展潜力。它是台湾特有种,生长在台湾海拔600公
尺以上的森林边缘。
山当归能养生,平地需求量大,过去部落都到野外采集卖给药草商,但是采集速度若比野
生种生长速度快,就可能导致濒危或灭绝的风险,进一步影响生物多样性。因此部落与研
究团队讨论,引种育苗後种到田里以及尝试营造原生环境。
http://imgur.com/O2buenc.jpg
适度遮荫的山当归,生长虽缓慢,根系却相对稳定。摄影:廖静蕙
陈美惠解释,当初决定种山当归,第一年就种在森林边缘,模仿它原生的环境,後来又想
尝试种到全日照的田中,了解产量以及成长适应的状况如何;结果发现,林下种植的山当
归,成长缓慢,根系却能稳定成长;田边的山当归长得快,却也很快开花。
「山当归最重要的是根部,开花後根部就腐烂萎缩、失去价值。」陈美惠指出,若要发展
此项作物,仍应选择在森林边缘、适度的遮荫才能长得好。
从种子采集、设置苗圃、再一株一株移植到林下,这过程绝非一蹴可成。虽然部落也试种
过花莲的大和当归,但种原取得是个问题,而种出来也不如原生种好。因此部落和研究团
队达成共识,只引种当地的山当归。虽然隔着不同山头的阿礼部落也有山当归,但考量基
因多样性,仍以大武采集的山当归当作种原培育,专攻此地的特色。这也符合里山倡议的
初衷──让部落产业依着当地的里山资本,与生态系共生。
「以前到野外采集相当辛苦,又不容易采到,也没有比种的漂亮。」彭玉花说,目前生产
的量不多,都做成药膳包以及茶包等产品试卖,透过网站以及生态旅游宣传,消费者也能
认知到产品的优点,卖得不错,尤其药膳包更是一推出就卖完。未来,将尽力稳定消费族
群,进而提高生产效率。
接下来要突破的是如何抚育根系,让根系长得更好。目前根系太细、分支太多,研究团队
考虑使用穴植管,让根系固定成长。另外,也想透过土壤微生物的知识,了解菌根菌是否
有助於根系。
http://imgur.com/RUi06ko.jpg
屏科大森林系副教授陈美惠(右二)、大武部落就地重建协会执行长彭玉花(右一),为
林务局解说山当归引种。图片来源:大武部落就地重建协会
从里山智慧发展新产业 想像无止境
大武森鸡、山当归可说是大武部落藉由探索传统知识,找出里山新经济的两种方法,也是
维系生物多样性的好例子。「不能走回为了种高丽菜整地、砍掉整片森林的路。」
不破坏森林生态的产业,正是里山精神的精髓。为什麽强调里山精神?他举例,红藜在雾
台山区是重要的民族植物,当社会大众了解其好处後,很多产品用到红藜;然而,生技公
司或食品加工厂看中的仍是稳定供货的平地量产,这种大面积、单一物种的生产模式,并
非部落的优势,只是捧红了一项作物;但部落如果只是提供种子的角色,助益极为有限。
然而若部落结合生态旅游,透过农耕体验、说故事的方法,传递过去族人使用红蔾的智慧
,既能带动这项民族植物的种植,也能让部落持续保种。传统知识的运用,结合现代科技
,成为部落发展的秘密武器。「里山倡议不是要我们回到过去,而是保留过去的智慧,结
合当地创新科技,达到与环境共生、永续的目标。」
http://imgur.com/buG8eAR.jpg
大武部落自己种、自己包装行销的红藜产品。摄影:廖静蕙
大武部落的里山新经济还有很多想像。下一步还要搭建菇寮林下养菇,搭设一个适合山上
环境的菇寮,尽量减少依赖阳光。这是与屏科大农园生产系教授王均琍实验室的合作案,
利用疏伐的枝条、小径木,打碎後木屑,再加上小米和红藜废弃的梗叶,这类过去以燃烧
去化的农业废弃物,尝试变成太空包的成分,一方面减少段木香菇对木材的依赖,也让农
业废弃物多一条出路;废弃的太空包将来可以当肥料,养甲虫及蚯蚓,尽量循环利用。
目前试验结果令人满意,部落摩拳擦掌等着实现这项计画,不久之後,或能吃到大武「森
」菇。
「无论是养鸡、种山当归,或未来的林下养菇,这类一级产业,经过加工成为二级产业,
若再提升能力,导入游客提供生态旅游,让游客体验农耕以及部落文化,透过游程的包装
,兼顾生态环境的维护,就增加了产业的竞争力。」陈美惠认为,虽然大武部落没有便利
的交通,族人也不想发展大众观光,因此必须能自给自足,发展山村经济。
如今,大武部落小米已经可以卖,红藜和鸡除了够族人温饱,也生产有余,成为产业强项
;而大武部落里山新经济的想像,等着族人一一挖掘实践。
(系列报导,待续)
------------------------------------------------------------------------------
原文连结:
http://e-info.org.tw/node/204412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来自: 60.248.150.67
※ 文章网址: https://webptt.com/cn.aspx?n=bbs/Agriculture/M.1493084118.A.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