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skayan (脉搏‧余温)
看板Aboriginal
标题[我见我思]社会运动中的改革迷思
时间Sat Nov 30 07:53:28 2002
2002.11.30 中国时报
社会运动中的改革迷思
◎林孝信
近两、三个月来,台湾社会运动再现高潮;原住民运动(兰屿核废料,马
告国家公园等),工人反对劳、健保双涨,居住权运动,九二八教师大游行,
以及十二万农民上台北等等,此起彼落、层出不穷。台湾社会可能再度处於重
大变迁的前夕!
十多年前,台湾的民主化运动引发了政经体制重大的变迁,各种社会运动
也随之蓬勃兴起,使得台湾在政、经体制改革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体制的变
革,这场台湾史上罕见的钜大体制变迁,以民进党的执政告一段落。不仅在政
经体制上进入较民主化的运转,即使社会的改造也因当年民进党对社会运动的
支持与投入而带来人们无限的期待。一个以不走上街头、往日抗争者改用政府
资源来进行改革的(後社会运动)彷佛已经降临。
然而,这样的期待已被最近连续不断的社会游行所刺破。「後社会运动」
的改造工程模式已触礁。在短短的两、三年之内,台湾的社会改造又必须走回
街头示威的道路,是一件值得深究的课题。
近十多年来,蓬勃的台湾社会运动在威权体制的背景下。发挥钜大的撞击
力,促成了台湾社会的变迁,甚至也协助了民进党执政,达到了政党第一次轮
替的结果。考虑到台湾过去长期笼罩在戒严阴影的因素,十多年来各个层面的
社运成果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但很显然地,台湾社运并未因近年来政、经形势的丕变而更加强劲有力,
反而呈现了一种没落、低潮的景象。解严初期社会运动呈现的那股丰沛的社会
力日渐萎缩,许多社运人士深觉无力感。
是台湾的社会改造工程已大体完成,因而不再需要社会运动了吗?或是所
有重大社会改造工程均已被新执政团队妥善考虑因而不再需要社运人士的呐喊
?
很显然,最近社运高潮的再现否定了上述的推论。
社运人士多以社会改革者自居,即使执政了的民进党,依然以改革者自居
。
社会自然需要不断地改革,特别历经几十年戒严体制下的台湾,更需要各
个层面的改革。
但是,吊诡的是,最近几场重大的社会运动,似乎都针对政府的若干改革
政策而发的。九二八教师大游行被认为是反教改,一一二三的农渔民示威,则
被诠释为对农村金融改革的反弹。似乎,社会运动成了反改革的保守行动。
这种吊诡的根源,在於把改革抽象化、概念化,而未深究改革的内容。
理论上,只要变更既有的体制,都可称之为改革,因此,改革可以有不同
的取向。可以改革得更好,也可以改革得更差。改革绝对不是单向度的现象,
甚至不宜以「更好VS.更差」的单向度思维方式来规范它。我们要问的是:「
改革对那些人较好?对那些人较不利?」这里不可能存在「全民共同利益」之
类的说法。
但这里也不能被化约为:「改革对旧体制中既得利益者不利,对其他所有
人都较好」这种简单的二分法。近日教改与农村金改所以遭到如此强烈反弹,
民进党决策者在有这种简单的二分法,当是根本原因。
以九二八教师游行来分析。教师上街头,虽说是因徵税及争取组工会权而
引起的,但教师之所以那麽热烈地响应,主要与教改有关。而社会之普遍关注
教师运动,并多加以声援,也与教改滋生的问题有关。
当年李远哲主持的教改,其第一项主张便是要求「松绑」,相对於旧威权
体制下教育部多如牛毛的法令、命令,教育松绑很快地引起各方的认同。适当
地松绑,有其必要。
但所谓「松绑(Deregulation)」,本质上等同於彻底的市场化。盲目的
松绑,教育将被商品化;而在商品及自由市场的逻辑下,人民的受教权将出现
两极化的现象,不同的家庭背景因此将享有不同的教育机会。许多家长因受不
了高学费、高书本费而质疑教改。更严重的是,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势将阻塞社
会阶层的流动,而将社会不合理的体制永远复制下去。
再看一一二三农民游行。这似乎是冲着农村金融改革而来的。农会信用合
作社诚然有经营不善的现象,但财政部所提的金改,原则是以商业银行的方法
来经营农村的金融机构,其背後的原理,还是以自由市场的逻辑来规范农村的
经济生活。很显然,这种规范方式是有利於加入WTO之後国际金融业者,而
不利於农民。这样子的改革,决不能简单地化约成较好,或较具理想。
从这两个实例,我们看到改革的迷思,被抽象化、概念化的改革、隐然耀
射出理想主义的道德光环,阻碍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具体了解。当具体了解不
可能时,就是受苦的人上街头的时候。
(作者为「科学月刊」创办人,目前担任全国社区大学常务理事)
--
听着欢乐饮酒歌 我醉在老人的旋律里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40.112.214.65
※ 编辑: askayan 来自: 140.112.214.65 (11/30 07:54)